来自三千多年前的VLOG
如果说甲骨文是一种“密码”,那么顺着破译后的线索,我们得以拨开浓浓的历史尘烟,追溯神秘的上古中国史,探寻先民的“日常”。可以说,甲骨文就是来自3000多年前的VLOG。
从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VLOG里,能读出什么内容?
其中,有真实存在的商王室谱系,有各种各样的商朝人日常,还有殷商社会的“小百科”:无论是商王国政治疆域、地理架构以及相应的内外服制度,还是风霜雨雪、水旱虫灾、粮食耕作,抑或是名类繁多的建筑名、乐器名、祭歌名、病患记录……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甲骨卜辞中均有展现。
“在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王位继承法与婚姻亲属制的特点,王事与臣属活动的政治景观,重大事件中的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商王与诸侯方国的关系,社会生活中权贵与平民、奴仆的阶级结构,经济产业的管理者与手工业劳动者的等级关系……”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刘浩认为,这些内容使得商代成为有出土古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填补了史书的缺载,也让遥远的商王朝变得生动了起来。
甲骨文,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远古时代一路走来,沾满了千年的泥土,也承载着文明的厚重。在今天,它已经融入了文明的血脉,焕发出新的生机。
9月23日,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与哈密市博物馆联合发起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字边疆行·甲骨进校园”,走进哈密市第十一中学,一场跨越3300多年、2500多公里的古今对话、文明互鉴就此展开。
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近年来分别打造了国家级研学基地,全力拓展“殷商文化和甲骨文”主题研学游活动。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我爱甲骨文”主题课程、殷墟博物馆开发的“字有乐园”“梦回殷商”主题课程,每年吸引着线上线下超过百万名青少年游客。
从“汉仪陈体甲骨文”字库的精妙设计,到全息影像“甲骨文·宇宙”的震撼呈现,再到生动有趣的“甲骨文表情包”和创意十足的甲骨文动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向记者展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一系列甲骨文作品。这些充满创意的文化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目光,更让他们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热爱。
谈及甲骨文的传承,陈楠深有感触:“当下,我们更应以现代设计的视角回看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哲学思维、艺术秩序与设计智慧,助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转译、活化的研究与传播。”
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多场甲骨文国际巡展先后展开,通过百余件文物和雕版印刷、甲骨拓印、毛笔书写等互动体验项目,观众亲身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甲骨文热’已经来临,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在等待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表示,“相信在研究者的努力和科技赋能之下,我们定能破译出更多3000年前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