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政策解读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
年度报表

依申请
公开

安阳市科学技术局2024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4年,安阳市科技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莅安调研讲话精神,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进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升华拓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我市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提供支撑。

一是持续推市科创院实现实体化、市场化、资本化完善市科创院体制机制建设。面向全社会招聘一流领军人才组建科创院专职运营团队,利用其资源引入、培养优秀科技企业,协助企业发展壮大;对首批产业科创院建设情况进行验收,不断提升我市产学研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用好用活人才专项编制,为我市产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开展高层次人才沙龙活动,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依托双中心搭建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继续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模式,以我市存量产业为根本,搭建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桥梁,同时结合我市企业融资需求,链接京津创投机构,定期组织双向路演活动,吸引更多的外界资本助力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配合启迪科服集团在京建立人才信息库、成果信息库、项目信息库,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需求和创新资源的对接通道

持续培育高质量创新平台。依托我市无人机产业优势,建设蓝天实验室。修订完善研发平台培育及考核工作标准,做好研发平台培育认定,促进现有创新平台提质增效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中心等新类型平台建设,重点培育复星合力、凤宝管业、光远新材料等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做好中试基地的动态管理与服务,着力挖掘引导培育。

持续培育创新主体积极落实惠企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稳步增长和快速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青苗企业,有序推动我市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工作,高效高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加强科技金融融合,推动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建设和安阳“科技贷”政策落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五是继续深化安阳“创新大脑”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安阳创新大脑平台宣传推广,持续优化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挖掘平台应用需求,建设开发技术需求管理系统、专项人才编系统、科技金融投融资平台等系统,平台打造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合、企业共建、全社会参与”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

六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揭榜挂帅”项目、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


市科技局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安阳市科技局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持续推进我市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

1.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资本化、市场化建设。出台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管理办法,畅通资金拨付渠道,规范资金拨付流程。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与省科学院进行对接,建立省市联动机制,争取挂牌成立省科学院安阳分院,纳入省科学院发展体系。

2.运营好北京(安阳)离岸创新中心和启迪(安阳)科创中心。对接京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举办走进系列活动,建立供需双方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服务体系,高效推动技术交易、产学研对接、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桥梁。

3.完善金字塔企业培育链条。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创新龙头企独角兽企业培育链条利用科技服务中介扩大高企培育广度,形成市、县(市、区)联动高企培养机制。

4.用好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进一步扩大我市企业入指数量,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指数平台作为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股权、债权融资桥梁作用,提高银行放款效率,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5.进一步做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质量体系行动和“走进创新”系列活动,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质量。

6.持续推进工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从市域有关高等院校中选派5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开展“千名博士进千企、千家企业进院校”活动,加强产学研对接

7.打造“创新大脑”综合服务平台对科技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分析,提供“一站式”科技信息服务,做好区域产业分析、行业分析、产业链图谱建设规划,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和精准服务,为科技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8.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建立中试基地培育后备库,争创康复产业省级中试基地培育新体制、新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服务

9.支持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建设康复产业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全院康复一体化”试点工作,推进康复产业分级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省科技厅、财政厅,争取成功设立康复产业科研联合基金。

    10.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探索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直通车”改革,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


2022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2年重点工作打算

2022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新时代区域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等四个文件为指导,深入实施16个重点项目,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新时代区域创新高地,为我市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区域领先提供支撑。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组织编制我市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规划,寻找产业发展链条中的热点、痛点和空白点,为科技精准招商做支撑;对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研发、孵化青苗企业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对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进行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二是建设安阳科技大市场。通过“一网一厅一中心”即科技大市场网、服务大厅、运营中心建设,做好科技项目论证、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技术交易登记、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绩效评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工作。

三是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力度,梯队培养扩大科技型企业培育深度,利用科技服务中介扩大高企培育广度,形成市、县(市、区)联动高企培养机制。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四是实施全社会研发费用(R&D)占比提升计划。通过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力度、加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力度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研发费用快速增长。

五是布局新赛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中心。以康复产业为试点,构建“一批头部企业、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支产业基金、一个特色园区、一个业界共治委员会”的“五个一”培育组织方式。

六是举办“创新安阳”高端论坛。邀请国内行业顶级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打造“创新安阳”高端论坛品牌,拓展我市发展新动能。聚集高层次专家常设产业发展“高端智库”,保障项目谋划质量和专业性。


市科技局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2O21年,市科技局将集中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继续推进康复医疗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打造综合性科技创新载体;培育创新型医疗康复产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四个主攻方向,确保各类科技指标稳步提升。全年研发投入增速不低于GDP的增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达到330家。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5家,新引进和建设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家。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30项。

一、全面启动科技金融工作

通过学习郑州、洛阳等先进地市科技金融工作经验做法,与银行、企业、担保公司进行广泛沟通,修改完善我市科技金融工作管理办法和资金池管理办法,探索我市科技金融落地实施模式,为科技型企业发展助力。

经过深入调研,我确立了设立科技风险投资代偿资金池的工作思路通过为金融机构对我市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按比例进行风险代偿,引导和加大其对我市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科技风险代偿资金池的设立,既能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又能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利用市场的敏感性、灵活性,活跃技术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使科技创新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探索组建安阳科学院的合适路径

(一)推动出台针对安阳市科学院的专项支持政策,进一步改革创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创新激励机制,保证科学院机构的稳定性、灵活性,同时保证科学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二)协调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于科学院建院初期日常运行;

(三)健全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相关制度;

(四)探索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中获得合理收益,逐步走上市场化、可持续化良性运行轨道。

三、继续推进康复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好安阳市康复医疗产业发展规划;

(二)建设好安阳市康复医疗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三)支持内黄县政府加快建设“康复医疗产业园”;

(四)联合高新区、工学院共同打造“康复医疗产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五)发挥我市教育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安阳特色的康复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把我市打造成康复医疗产业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

(六)建设康复医疗分级服务示范推广体系,把我市打造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康复医疗分级服务示范城市;

(七)通过举办康复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品牌效应。


市科技局2020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2020年市科技局将围绕建设新时代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以“四个主攻方向”为抓手,在创新型载体建设、科技金融结合、医疗康复产业培育、创新生态优化上着力,聚焦“四个一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基本目标

2020年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全年研发投入增速不低于GDP的增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国家科技型中小备案企业2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创新龙头企业5家。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0家,新引进和建设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4家和市级以上引智示范基地6家。支持科技计划项目150项。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安阳市综合性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学习先进地市成功经验,着力解决我市现有科技创新载体整体规模偏小、科技资源分散、影响力偏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创新性不够等问题,整合创新要素,建设提供公共服务、支持创新创业的高水平综合性科技创新载体,发挥出科技创新载体对全市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

(二)设立科技创新风险引导基金。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的科技风险投资损失补偿、科技贷款贴息等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代偿容错机制,对各方面科技金融业务设定一定比例的损失容忍率,在损失容忍率范围内的正常损失,给予尽职免责处理。

(三)培育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产业。整合现有的资源, 按照“政府支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则, 依托安阳市高新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安阳市医疗(康复)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建立“产学研医用”合作共建的创新体系,力争3-5年内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四)积极推进柔性引才政策。为提升我市对人才吸引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通过设立安阳市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我市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建设我市产业发展的“外脑”;设立豫北籍高层次产业技术人才库,对在外安阳籍人才设立专门的专业技术档案。依托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整合医疗(康复)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组成“安阳市科学院”,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内脑”。

(五)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我市重点产业,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共性的日常技术需求、承接高端科研院所的原始研发、连接企业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高端原始研发院所与企业落地生产的纽带。


市科技局2019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19年市科技局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及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四张牌”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以推进“四个一批”建设为核心任务,以“目标数字化、项目格式化、作风规范化”为抓手,以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开放合作、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创新环境等为支撑,力求在加大开放力度、壮大产业集群、扩大主体规模、放大政策效应上取得实效,务求增量上规模、存量有提升、改革有突破,各项工作有进展,为我市实现“一个重返、六个重大”宏伟蓝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基本目标

2019年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备案企业150家,扶持 5家市级创新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新培养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30名以上,新建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力争突破10 家,新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 家。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5个“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

三、工作任务

(一)积极推进 89个重点科技项目建设。

下半年以来,按照全年工作计划,我局深入我市各(县市)区广泛调研,对2019年全市重点科技项目进行了认真谋划,初步确定重点支持科技项目89项,项目计划总投资117.37亿元,项目涉及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共7个领域。其中生物与新医药项目16个,主要有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面向半失能老人的辅助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发项目,投资3000万元。此项目可以实现多场景养老应用验证,为智能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奠定科学技术基础,并实现产业化。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3WQF170-18智能悬浮植保无人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主要是研发高端的航空植保无人机,该项目产品具有载荷大、风场大、雾化效果好、效率高、效益大等特点,可大大解放农村劳动力。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项目34个,主要有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彩光伏玻璃项目,总投资8.6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将达到8.7亿元,年均利润总额达到1.2亿元。林州市振晨重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年产150台智能锚杆钻车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钻进机构、升降平台、支护结构,整机装配和液压系统集成,电气系统设计,远程智能操作,设备自动报警。达产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新材料项目14个,主要有林州朗坤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30亿瓦时锂电池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6.8亿元,本项目达产后年产能为30亿瓦时,年平均销售收入可达45亿元。中建材集团的安彩药用玻璃项目,总投资10.8亿元。项目达产后年产中性药玻管2万吨,年产值9.5亿元,年利税5.8亿元。资源与环境类16项,主要有安阳市岷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烟气净化技改项目,投资3000万元。本项目采用吸收法将现有冶炼烟气进行深度净化得到2万吨/年电子级硫酸。电子级硫酸广泛应用于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装配和加工过程,主要用于硅晶片的清洗和蚀刻,可有效除去晶片上的杂质颗粒、无机残留物和碳沉积物。电子信息项目共4个,主要有安阳市豫翔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的干部档案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450万元。高技术服务项目4个,主要有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中小型土石坝沉降计算分析项目,投资70万元。新能源与节能项目1个,安阳化学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安化供电系统电能质量提升项目,投资400万元。 

(二)重点打造科技型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

1.打造10家重点高企。

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培育壮大近百家发展前景好、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形成高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联系制度,责任到人、包企到人,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2.培育百家科技中小型企业。

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改“漫灌”为“滴灌”,在科技金融、孵化服务、研发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全面落实税收减免、认定补助、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扶持举措,着力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队伍,争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80家。

3.服务千家小微企业。

面向全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健全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科技服务入园区,以政策讲堂、公益培训、网络互动等方式,对科技园区和企业宣讲解读科技创新政策,全年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50场,培训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

(三)积极实施科技创新8大举措

1.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动。

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继续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宣讲活动。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监管,完成“安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任务中涉及科技创新的内容落地落实。

2.实施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行动。

新培育 10 家创新活力十足的“科技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方块锅炉、斯普机械等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

3.实施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行动。

继续推进安阳大学科技园、双休双创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组建3 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新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0  家以上。

4.实施创新引领型人才培养引进行动。

实施“慧聚安阳”行动计划,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30 名,为创新安阳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积极推进89个重点科技项目建设。聚焦高端电磁铁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超薄高性能电子布、智能悬浮植保无人机等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着重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围绕产业创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5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

6.实施科技开放合作行动。

筹备召开晋冀鲁豫边区科技协作网第三十三届年会,争取在安阳建立晋冀鲁豫边区十二城市科技人才库,继续推进机器人招商。

7.实施科技支撑民生提升行动。

把科技活动周活动与科技下乡相结合,把科技下乡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以科技创新服务当前“脱贫攻坚”这一中心任务,有计划、经常性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8.实施转作风强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2018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18年我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完成8项重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84个重点科技项目,努力实施科技创新10大举措,为支撑全市一个重返、六个重大目标的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完成八项重点工作任务

1、力争新建1家国家级、2家省级科技孵化载体。2、新培育1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长培育池,新培育50家创新活力十足的“科技小巨人”企业。4、争创国家级、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5、启动实施3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6、新组建3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新型研发机构。7、实施“安阳科技英才”工程,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30名,为创新安阳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8、积极开展百名专家蓝天行,百项成果促转型活动,为我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实施科技创新9大行动计划 

1.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化行动。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宣讲活动。

2.实施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行动。开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重点支持方块锅炉、斯普机械等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

3.实施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安阳大学科技园、双休双创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

4.实施创新引领型人才培养引进行动。积极推进《关于实施慧聚安阳行动计划》的出台。

5.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创新实施3个重大科技专项。

6.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推进郑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子基金设立和启动运行

7.实施科技服务进千企行动。完善科技服务产业生态链条,2018年全市科技系统将为千家企业提供各类科技服务。

8.实施科技支撑民生提升行动。拓宽民生科技项目的征集范围,加大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等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

9.实施专利导航行动。跟进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利用政策资金引导重点企业开展微导航,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安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更是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为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科技创新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根据《中共安阳市委关于制定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安阳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行动纲领,对凝聚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共同迎接挑战,促进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全市科技工作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绿色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和“转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创新型安阳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现代创新体系建设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局部领域创新走在全省前列,整体创新水平实现跨越发展,“富强安阳、文明安阳、创新安阳、平安安阳、美丽安阳”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一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安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安政〔2011〕196号)、《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安政〔2014〕4号)、《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意见》(安发〔2015〕12号)、《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安政〔2015〕13号)和《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政〔2015〕28号)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活力日益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科技与金融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改革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初步建立,科技开放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新建清华红旗渠新材料产业化发展中心;同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高校合作更加紧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商务等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孵化载体大量涌现,全社会创新、创造和创业优良环境和活跃氛围初显。

二是创新载体和平台不断完善。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升格为省级科技农业园区,新培育省级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1家,全市加快创新发展的中心突破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新建了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8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创新载体多头并进、加快发展的新格局;在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技术领域形成了创新平台新特色和新优势。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突破了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形成了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产业;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92.5亿元,年均增长1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为253个,位列全省第二;全市专利申请总量876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567件,占比达到3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件;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粮食作物主导品种新一轮更新换代,为粮食连年增产做出重要贡献。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49项,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10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3项。

上述成就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一个时期,是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举措持续深化、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创新主体能力不断提升、支撑发展作用不断显现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和体制、创新平台与载体、乃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创新资源相对短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强、科技对外开放合作程度不高,创新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迫切需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这也是全市“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二)面临形势

未来五年,国内外、省内外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将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但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转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展望未来,对全市科技创新来讲,既面临着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妥善应对。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领域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工业4.0、“互联网+”等相关的重要科技问题与关键核心技术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突破,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这无疑对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同时,也为我市科技创新突出重围、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国内、省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往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区域竞争已从产业竞争、资源扩张前移到科技前沿、高端人才和创新环境的竞争,各省市区纷纷提出新的创新战略,力争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我省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完善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上升为现代创新体系,也相继完成新一轮全省创新驱动战略空间布局,7家国家级高新区、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郑州、洛阳、南阳3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及中科院过程所、自动化所等国字号研发机构相继在我省建立独立分支机构,都对我市“十三五”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安阳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传统产业困难不断累积,经济持续回升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效益不高,工业产品大多处于中低端,成本高、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高素质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双创”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在资本、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大规模高速流动,在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区域综合实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这种态势集中反映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竞争上,这对我市来说,特别是创新创业人才极端匮乏的现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思想动力,抢抓机遇、战胜挑战,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更加自觉地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到核心战略位置抓紧抓好。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才能成功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实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创建设富强安阳、创新安阳、文明安阳、平安安阳、绿色安阳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发展愿景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前瞻引领、改革创新、开放协同、人才强市、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1.培育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实现政府引导培育和市场需求牵引双轮驱动,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创新治理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企业主体与产学研用相结合。健全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与推动企业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多向联动机制。坚持突出重点和兼顾全面相结合,坚持面向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统筹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安阳向创新创业中心城市的转变。

2.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坚持平台建设与人才培育相结合,以技术预见为先导,强化科研平台条件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科技人才的集聚和成长。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充分利用自身基础和优势,强化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解决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综合管理技术集成应用瓶颈问题。

3.构筑知识产权高地

坚持前瞻引领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快知识产权突破运用,提升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创造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上,加强知识产权前瞻性布局,掌握一批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局部密集型优势产业和竞争力的领先新产品,加快安阳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迁。

4.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提升等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支撑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科技支撑和开展创新性探索。应对民生需求和重大社会挑战,推进科技成果集成应用,逐步实现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性创新的技术途径,向产业技术创新领先者和科技创新价值的实现者转变。

(三)发展愿景

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愿景是:到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要素基本完备、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安阳市创新治理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源动力初显,高质量创新成果价值初具,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功能日趋凸显,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1.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技术转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优势。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PCT专利申请5件以上,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我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2.创新平台载体不断完善

高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载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加快众创空间、产业研究院、科创大厦、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园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或认定10以上,新建各类研发机构100家。

3.创新资源投入大幅增长

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2.5%以上,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达2.8%,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3.0%。

4.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完善科技成果参与收益分配和奖励政策,探索“引项目+引技术+引人才”新模式,促进人才集聚,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形成创新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R&D人员总量达到5万人左右,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

“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达到2.5%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4建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00家;

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件,PCT专利申请5件以上,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1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构筑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遵循集聚规律,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创新布局,以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增长极,以安阳科技创新大厦、“安阳工业制造2025”研发基地和“安阳现代农业园区”为重要创新节点,构筑安阳创新格局,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辐射带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安阳协同创新发展水平。

1.优化高新区创新资源布局

推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新路子,以建设“科技新硅谷、人才新高地、城市副中心、创业首选区”为目标,以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综合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加强一区多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创新资源配置,积极跟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争取更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落户安阳,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建技术联盟、产业联盟、科技人才联盟等战略联盟,加强技术转移和开放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城区协同创新发展。

2.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的规划建设,探索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机制,发挥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优势,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具有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龙头企业。把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成我市独具特色的新型科技示范样板,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3.建设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加强安阳科技创新孵化中心建设,按照市定规划,以体制创新、政策引导、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孵化加速为核心,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大厦建设,重点发展公共科技服务、高科技研发和创业孵化、高技术企业总部经济和高端生产性服务等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加速实现科技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和高新区与创新大厦一体化发展布局。

4.打造安阳工业制造2025创新基地

以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产业转型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阳行动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打造“安阳工业制造2025”创新基地,重点开展研究工业机器人、精密制造、数控智能设备、节能环保设备、汽车制造和零部件、航空器材及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构建集精密铸造、机械加工、基础零部件、成套装备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推进传统装备制造向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转型,打造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

5.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科技园

充分发挥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中棉所、市农科院、安阳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在共性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中的引领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目标,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引进、协同创新、强化科教等,加强大学科技园区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十三五”创新发展空间布局主要指标

1、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总值突破370亿元大关;占全市的比重到2020年达到15%左右,年均增长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两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创新中心、孵化园区、大学科技园投入使用,新培育众创空间20家;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3亿元。

(二)推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依托全市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面向高成长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和引导支持,在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产业聚集区、大学科技园和安阳科技创新中心,加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河南省科学院等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突破和引进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新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新认定省级创新示范企业5家以上,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以安钢冷轧连退镀锌项目、德力新能源专用汽车、华德重工汽车零部件、安阳精密制造产业基地、中海清华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翔宇医疗康复设备产业园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全市产业技术升级;围绕数控机床、锻压设备、矿山装备、海洋能发电机、超薄高性能电子布、精密制造、智能机器人、航空植保无人机等我市在全省、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领域创新,着重支持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发及产业化,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聚焦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研发体系。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围绕粮食生产、畜禽养殖、食品加工以及特色农业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重点在生物育种、精准栽培、冷链食品等方向,组织实施重点研发专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新业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研发基地技术创新中心,深化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林州市、内黄县、安阳县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和汤阴县农产品综合加工园区建设等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园区及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生物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支撑壮大现代农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鼓励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检验检疫、质量检测、生产加工、信息管理等应用型技术研究,加快农业信息化、安全化、机械化、绿色化、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

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速生丰产林生产关键支撑技术等研究,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特色林果贮运保鲜、食品添加剂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特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3.推动民生科技发展

围绕资源环境、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凝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题,提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重点支持在生物医药、精准医疗、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信息安全等方向的专题研究。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诊断与修复、环境品质提升、绿色园区与建筑等关键技术;针对食品药品污染源产生的途径、规律、机制进行解析,加快食品安全检测规模化、规范化快速发展,重点开展源头污染防控及消减、加工安全控制、贮藏流通安全防控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基于全产业链的食品药品质量检测识别技术、评估预警技术及溯源控制技术;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发展跨区域医疗电子信息交互技术与网络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家庭、社区和医院的健康监护网络服务和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重点发展生理参数监测新技术,发展适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及医院的低成本普惠健康技术与设备,发展穿戴式传感器、高性能普适监护技术与设备及监护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建设,加强昆虫病毒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生物保健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强现代化服务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物流、旅游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现代制造业设计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安阳旅游技术、“互联网+旅游”技术、文化旅游融合技术;重点支持工业设计信息化技术和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重点支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服务新型农村科技体系建设项目。

(三)构筑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重点支持生物工程、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技术及装备、绿色制造、高精度控制与机器人制造技术、多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感知与决策技术、高新技术农业和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等一批事关安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技术科技领域。

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重点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聚创新发展,开展“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开展“瞪羚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促进一批企业加快发展。实施大中型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优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建设力度,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

按照“产业引领、企业主导、协同创新”原则,支持在农业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集聚各方创新资源,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服务公共平台,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重点支持创建先进制造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推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2.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核心,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协调省内外各类应用型科研院所在安阳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围绕产业共性技术和成果转化,制定安阳产业技术升级路线图,协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开展资源整合和研发服务,构建全市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网络。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创新载体,针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依托优势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在我市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联盟,强化产业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引领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道路。到2020年,新组建10个以上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20-30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3.推动开放式协同创新

加强与国家部院企合作。支持央企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联合研发基地,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安阳转移转化。重点加强国外创新型地区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合作,加快技术、人才和成果的引进,推动大院大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安阳中心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协作更加畅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支持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及创新联盟,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资源,通过创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委托研发、合作研发等方式展开合作。

4.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快发展各类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完善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创业人才集聚、孵化载体多元、融资渠道畅通、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模式高效、示范效果显著的创业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引领安阳”活动,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互联网+”创业社区等创业孵化载体。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的培育和壮大。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的创业孵化示范区。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开展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培育、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等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导航、重点企业专利战略布局、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等工作,提升知识产权转化创造能力。以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建设为主线,探索推进专利、商标、版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以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为着力点,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势战略,制定鼓励引导知识产权许可、技术转移等制度和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的专利化和标准化,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

四、保障措施

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实施中的协调管理,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一)树立创新意识

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积极倡导创新价值观,着力增强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互联网、手机报、新闻APP终端、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类传播媒介,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对科技创新政策措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市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创新发展的协调和管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细化政策措施,明确部门责任,抓好督促落实。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加强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科学组织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范围,作为考核评价科技发展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政策导向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导向评价、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金融、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工作,切实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扩大企业在政府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市级以上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进一步加大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在专家咨询组的比例。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通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协同行动的科技创新治理通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四)强化监测调整

加强科技创新的部门统计工作,建立全市科技统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发展的统计监测评价制度,及时、客观的反映科技创新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健全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的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依据监测评估状况,针对创新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加大财政投入

围绕科技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科技活动资助制度,采用政府采购方式,对科技活动进行评价、资助,促进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

(六)健全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

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符合创新创业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加大对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业务,逐步扩大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股权质押以及产业链融资贷款规模。积极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壮大创业投资和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强化对处在种子期、初创期的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支持。设立安阳国家高新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安阳市“三区合一”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基金,引导创投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权投资。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众扶”支持,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及海外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

(七)加大招研引智力度

加大“招研引智”力度,重塑科技人才新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优质人才梯队,切实落实安阳科技创新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安阳独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开阔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思路,提高科创人才政策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创造高品质的生活休闲条件,开辟有效的人生价值实现通道,创新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营造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宜聚宜居宜创的人才环境。



2017年市科技局工作计划

2017年,全市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转型,优化创新环境,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市转发展、综合经济实力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科技型企业。

启动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一是重点支持智能机器人产业,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重点支持我市海洋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支持安阳斯普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台轮缘驱动直驱式潮流能发电机项目,为发展我市海洋产业奠定基础。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通用航空、先进装备制造、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等新领域,提高科技攻关能力,攻破一批对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

 二、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全要素、开放式的科技平台。  

建设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支撑作用强的科技创新载体。一是启动中原“双休双创”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创新、保障到位,吸引域外科技人才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闲暇时间,携带创新创意、研发项目、技术成果来我市开展创新创业。二是大力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三是积极筹建安阳市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筹备设立安阳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四是启动建设覆盖各类科研设施和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全市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五是筹建安阳市知识产权专利成果交易平台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安阳分中心建设,推进进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京南基地建设运营。

   三、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好科技服务。一是开展“蓝天科技百日行,百项成果促转型”行动。集聚全国重点大专院校科技专家,促进蓝天科技成果交流与对接,解决影响废气、废水、废渣、烧结材料等环保突出问题,研究制定防治措施。二是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行动。从全国范围内征集科技成果建立“产学研资用”高效连接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有效转化,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和新模式,提升安阳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效能。三继续组织开展“百名专家帮百企”活动。

四、着力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与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举办2017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安阳分区暨“安阳市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搭建对接平台。办好2016年“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力争科技孵化器全覆盖,积极落实《关于大力发展我市众创空间的意见》,以6家众创空间和4家建设试点单位为基础,在全市打造一批科技型众创空间。

五、着力高标准建设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一是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和集成创新。二是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企业维权工作的指导,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三是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


2016年市科技局工作安排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为目标,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全面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

基本思路: 2016年全面启动落实安阳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双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实施6项重点工作,6项重大任务,2项重大工程、4项重大项目、6项重大举措,全面促进我市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一、6项重点工作

1、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完善和落实

2、科技计划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

3、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和科技企业孵化

  器建设

4、推进人才工作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5、引智创新、开放合作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

  合作

6、与清华大学、湖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

二、6项重大任务

1、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内黄、汤阴“一

      区两园”)

2、培育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3、培育50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

4、完成50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合作项目

5、组建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

6、建设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10家

三、2项重大工程

1、启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转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转”工程

2、启动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工程

四、4项重大项目

1、与相关单位联合推进市民之家南地3000平米众创空间建设

2、启动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启动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

4、推动科伦药业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新项目(光检自动化系统)顺利进行  

  五、6项重大举措

1、组织“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安阳”活动,促进知名

  学校成果在我市转化

2启动专利导航工作,积极开展专利保险、专利质押融资

3、组建安阳市高新技术企业联盟

4、实施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计划

5、在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6、组织全市创新创业大赛


2015年市科技局工作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适应安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自主创新体系,力争科技创新投入、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合作交流实现新突破,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推进创新安阳建设,为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建设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安阳分中心,新培育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5家以上,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30个以上,引进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50个以上,启动实施3个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新组建2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

三、工作任务

 2015年,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谋划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

  1研究制定并落实《创新安阳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创新安阳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及建设任务。

2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与省科技厅、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的衔接,凝练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关键领域和重大创新专题,明确 “十三五”科技发展与改革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要政策。

   (二)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3.研究制定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安阳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

4.实施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研究制定落实《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优化财政科技计划布局和分类管理,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资金监管,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体制机制。

5.实施机关内部职能整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将现有科室职能进行整合,聚焦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形成合力,让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来。

6.实施科技系统事业单位职能改革。按照《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的制定落实情况,同步进行科技系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将部分事业单位打造为科技中介机构,使其作为第三方机构,承担起科技项目和科技资金管理的职责。将部分单位如市煤化工研究院、机械研究所,在借鉴广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企业和科研单位结合,共同发展的新机制,使其成为新型研发机构。

  三)着力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7.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育服务体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科技“雏鹰计划”,促进一批成长期中小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高端制造等产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定期发布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的优先领域和技术方向。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在安阳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型企业。二是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组织开展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并开展跟踪服务。适时为企业提供信息、项目论证等服务,当好企业的参谋助手。

8.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和激励自主创新,着力培育一批协同创新的龙头企业、区域品牌企业、上市型科技企业,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储备一批,发展一批,拔高一批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年内确保培育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新企业后备库。

9. 结合转型升级,做好企业发展战略引领。一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做好发展战略,支持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二是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引领我市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其产业的升级。三是针对冶炼、原材料加工、特种钢和煤化工产业,引导企业进行新型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四是推进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新飞跃。五是加快企业信息化发展。六是着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10.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并落实《安阳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项目的实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为抓手,引进一批高级科技人才队伍。搞好全市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我市专家作用。开展市级科技领军人才遴选和创新型科技团队评选工作,以高端人才建设服务创新安阳建设。    

11.加快孵化器建设,研究出台我市孵化器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和相关支持政策以高新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重点,建设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专利孵化中心等各类孵化器,积极创新投资模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科技孵化器。建设一批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为代表的众创空间。谋划年内建成安阳科技孵化综合体。

12.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是强化管理和评价,引导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开展产学研对接工作,打造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争创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5家以上。二是在已成立中科院技术转移安阳分中心的基础上,加强与大院大所科技合作积极争取与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知名院校共同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三是依托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搭建产学研合作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与上海创新驿站等方面的合作,加强赛普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建立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享的产学研信息窗口和合作窗口。

13.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组建安阳市稀土研磨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筹备建设安阳市工业机器人、康复医疗设备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14. 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按照“企业为主体,院所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思路,推动建设煤化工研究院、河南省亚临界萃取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康复医疗设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四)着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升级

   15. 积极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安阳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积极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安阳分中心,加快推进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吸引省内外先进技术、人才、资金、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6. 做好科技奖励激励政策的引领。加大力度深入实施《强力推进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试行)办法》、《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激励科研机构和个人创新创业,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热情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17. 大力开展创新合作交流活动。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机制。实施“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转型3转工程”,全年实现技术转移转化目标100项。组织参加全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18. 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主动出击、努力招引专利申请、技术价值评估、技术市场交易、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研究出台政策,支持本地科技中介机构的繁荣发展。

  (五)着力强化环境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19.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提升以城市为重点的区域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安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暨“12330”举报投诉服务热线作用,专利执法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加大重点行业、预上市企业和重大项目专利预警服务机制建设。

20.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研究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业。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

21. 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研究出台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工作,帮助企业拓展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发展。

22. 加强富农惠民科技工作。一是以我市作为9个核心区之一的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国家、省和市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培育一批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重点抓好医药卫生、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做好河南省远程医疗安阳分中心的建设。

23. 大力加强科技宣传工作。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展示科技战线的重大成果、优秀人物和时代精神,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统筹形成宣传规模效益,大力提升传播交流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开展年度创新企业和创新企业家评选,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六)着力规范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工作效能

   24. 努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25.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群众性路线教育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全员素质提升”教育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围绕工作、学习、健康三大主题任务,进一步营造机关“为民、争先”良好氛围,提升科技管理干部服务经济发展、谋划项目、管理创新、学习研究、狠抓落实的能力,努力推进文明创建和综合治理等工作上台阶,全力打造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机关。


2014年市科技局工作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转中求进,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引领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打造安阳经济升级版提供动力引擎。    

二、总体思路

按照市委“转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确定“11761”总体工作思路,即贯穿一条主线:以引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落实一个大会精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创新成果产业化强推工程,转型升级引领工程,企业科技帮扶工程,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开放合作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素质形象提升工程;实现六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号工程”推动实现突破,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突破,全员素质提升实现突破,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突破,科技宣传工作实现突破,科技部门改进作风、塑造形象实现突破;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各项科技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

三、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年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省、市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0家以上;举办科技成果、专利、项目、科普等科技下乡活动10次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培育和认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20%以上,科学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增长率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

围绕以上思路要求和目标,2014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强推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1.制定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实施认定的相关细则,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备案、认定工作,强力推动《强力推进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试行)办法》的具体实施。

2.开展“安阳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安阳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家”评定工作,对各企业、企业领导开展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活动进行综合考评,设立专项资金,对入选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联合财政、国税、地税部门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激励。

3.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举办政策宣讲会、座谈会、高校科研机构新闻发布会30场以上。选择50家企业作为重点联系对象,组织工作组深入企业宣讲政策,帮扶企业制定具体措施,力争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引领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突破,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4.充分发挥科技局系统的职能作用,市县(市)区联动,促成重大专利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年内直接引进或牵线促成重大专利技术或成果产业化项目50项以上,促成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增利税20%以上。

5.开展县(市)区优秀科技成果消零行动。收集、整理各类科技成果,建立科技成果库,对列入省市科技计划的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争取实现省级科技奖励项目数量有较大提升,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力争取得突破。

6. 研究出台政策,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利于技术成果迅速转移转化的市场体系。年内挂牌新建2-3家科技类中介机构,健全完善1-2家现有机构服务平台。  

(二)实施转型升级引领工程,带动产业结构提升

7.加强产业技术发展的宏观研究,围绕我市重点领域制定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启动完成煤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医药钢铁精深加工、数控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编制工作。    

8.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领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年内新培育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年内争取实施6项省级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工程项目。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好先进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年内争取实施35项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项目。

9.加强示范引导,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年内认定3-5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其中争取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或示范基地;建立科技型农业产业集群1家。重点扶持2-3家现代农业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继续打造汤阴佳多亮点,力争推入国家、省相关部门视野。出台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乡(镇)、村标准,选取1-2个村做村级信息服务化试点,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10.加强有关民生方面科技工作,重点抓好医药卫生、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全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引导和支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年内争取新认定3家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开展民生领域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定题征集,年内组织实施智能交通治堵、冠状动脉病变与肌体老化规律研究等项目。大力实施新兴业态助推行动,重点引领发展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科技文化产业。

11.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年内组织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5-8项,其中争取省级重大专项 2项以上。积极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原则上依托联盟组织实施,围绕产业链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    

(三)实施企业科技帮扶工程,助推企业爬坡过坎

12.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制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年内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针对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成长”的不同阶段特点,搭建成长阶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成长、成熟和发展壮大。

13.抓好科技优惠政策的落实。重点抓好企业研发项目费用加计扣除工作,使更多重视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从中受益,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形成“投入-发展-加大投入-重大发展”的良性创新发展机制。

14. 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帮助企业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推广应用,年内新建2-3家平台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积极筹备成立安阳市科技创新促进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合作交流的平台。

15.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设立市科技金融结合引导资金,启动“科银助业通”业务,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专利查新检索和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工作,帮助企业拓展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发展。

16.推动我市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年内争取完成2家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依托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组织,构建市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企业上市等一站式咨询服务。

17.实施科技创新创业培育计划,研究出台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年内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以上,专业创新服务平台1-2家,重点启动建设集电商孵化、创客空间、开放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青年创业家园,引导和支持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创新创业者行列。    

(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8.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设立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采取奖补等措施加大对国家、省、市新认定的研发中心的支持力度,年内力争培育国家级平台1家,新建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以上,新建市级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10家以上。开展研发平台建设考核工作,实施研发平台上网行动,将现有省、市级研发中心纳入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全面提升研发平台管理水平。    

19.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打造计划,瞄准省人才培养目标,以推举中原学者为努力方向,年内争取培养1名省级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加快我市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联合市财政局、市人才办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专项科技资金,年内认定10名左右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100名左右覆盖各行各业创新型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形成5个以上由科技领军人才带领的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

20.继续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组织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启动市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工作,首批选择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贯标。继续推进各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选择1个产业集聚区开展消除“零发明专利”专项行动。

21.实施市属科研机构振兴计划,重点强化局属二级科研单位的能力建设,加强对其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和资源倾斜,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提供平台、强化考核等措施,激发和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使其在情报信息服务、水产科技攻关、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以及机械科研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局属科研机构的二次振兴。    

(五)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凝聚各方创新资源

22.加强我市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省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工程,加快构建对外合作平台,年内完成2个平台的构建任务,实施对外科技合作项目30项以上,引进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50个以上。

23.以高新区、各产业集聚区、创新园区为载体,以促进产业技术转移为重点,通过组织参加各种交流会、互联网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北京、上海等技术、人才密集地区举办校企和院企对接、项目洽谈、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专项技术、人才引进活动,为我市企业做好科技和人才需求对接服务。

24.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快在我市建立各类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内争取组建市级以上创新联盟5家以上,其中争取省级1-2家。

25.积极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科技公共服务和人才培训。推进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力争年内取得实效,将煤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成联系工学院、师院、煤化工企业协作创新的平台典范。

(六)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26.营造大科技宣传氛围。以宣传十八大创新驱动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创新中心重要讲话为契机,深入宣传贯彻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政府(2013)2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和我局七大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为宣传重点 ,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报送和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平面的、网络的、新闻的、信息的等多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攻势,在全市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舆论环境。完善宣传激励机制,鼓励新闻工作者和信息宣传员队伍形成合力,宣传安阳科技的新举措、新面貌、新成效。    

27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对市县科技进步的考核条件及要求,加强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把握省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的有利时机,适时研究制定我市吸引人才、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创业、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科学普及,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28积极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突出统筹资源,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导向机制和项目形成机制,重点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考核、评定,完善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9.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提升以城市为重点的区域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继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护航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中国(安阳)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暨“12330”举报投诉服务热线作用,专利执法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加大重点行业、预上市企业和重大项目专利预警服务机制建设。    

(七)实施素质形象提升工程,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全新管理团队

30.紧紧围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素质提升”为主题,以“颠覆理念、创新思维、抢占前沿、引领未来”为责任,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名人讲堂、实践锻炼、考核总结”等措施,全面提高局系统干部队伍的政治鉴别力、工作执行力、自我人格力、遵章守纪力、思维创新力等综合素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能力强、业务技能精、创新引领好、宗旨意识牢”的学习型、创新型干部队伍。

31.强化“六个意识”,实现从思想到行动的“三个转变”,即强化大科技意识、服务中心意识、服从大局意识、艰苦创业意识、优秀团队意识和循规蹈矩意识,实现从偏重项目管理的传统管理方式转变到注重政策导向和市场牵动、推动和引导全社会科技进步上来;从偏重部门行为,转移到注重统筹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的公共行为上来;从偏重就科技抓科技转变到从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抓科技,着力解决当前和长远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突出重点,加强继承,取得突破,做出有力度的贡献上来。

32.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抓好全市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深入调研,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科技奖励,职称评审等科技管理规则、程序和办法,优化流程,减少环节,真诚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基层科技人员提供热情周到、高效便捷的服务,在全社会树立起科技部门管理科学、工作细致、作风严谨、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


2013年市科技局工作安排意见

2013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央一号文件、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科技创新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会议精神,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线,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市厅会商为契机,以安阳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中棉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定九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机遇,落实《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突出抓好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的产学研联盟组织,深化产学研合作,年内开展重大产学研结合活动3项以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实施安阳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应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科技资源、知识、成果下乡10次以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不低于全国增长水平,加快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安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重点工作

(一)改革科技体制,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

1、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充实和完善六大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六大子平台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有重点地、逐步地充实六大平台内容,并深入调研、征求广大用户意见,把六大平台建成真正实用的、受用户欢迎的服务平台。真正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高效、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2、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集成支持,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3、建立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针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改造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新优势;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继续抓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培育工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抓好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全面支持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河南稀土高新科技工业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以国家863攻关计划“天蚕素抗菌肽”为科技成果的林州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认真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制约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深入推进市院科技合作、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倾力构建科技惠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三位一体的工作重点。三项举措相互嫁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多方位带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3、加强民生科技创新,推进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进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动漫、游戏、创意、应用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4、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发展科技创新基地。引导产业集聚区内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2013年,我市新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要占80%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向产业集聚区倾斜,全年安排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产业集聚区内企事业单位承担的数量达到总项目数的70%以上。继续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培育积极引导,加强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产业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集聚区内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开展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消零”专项行动,引导企业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厅会商为契机,落实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市厅会商是新时期加强市厅合作和互动新机制的一种尝试,是进一步整合省、市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共同推动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借我市与省科技厅会商的契机,围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住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在经费增加的基础上,选择实施3-5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实我市科技创新资源

继续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市院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大连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上海市技术交易所安阳创新驿站资源优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五)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申报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

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培育重点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开展主导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开展专利保护专项行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标准有机结合的企业;加强省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建立省级专利技术孵化中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新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和示范城市(城区)评定办法》(国知发管字[2011]160号)文件精神,积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六)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经费投入、金融政策、政府采购、高科人才、专利保护和促进产学研等方面的政策落实;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利用星火学校、农村信息化基地及县乡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和设施,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培训;认真组织安阳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评选,大力表彰奖励我市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科技人员和科技进步项目;落实《安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安阳市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安阳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313”建设工程实施意见》件精神,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七)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党性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树立科技部门形象,大力推进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从严治局、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提升干部素质着力为民服务”教育活动,提高科技系统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弘扬高度负责、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2012年市科技局工作安排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市厅会商为契机,以安阳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中棉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定九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机遇,落实《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突出抓好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中原经济区综合实力领先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的产学研联盟组织,深化产学研合作,年内开展重大产学研结合活动3项以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以上;实施安阳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应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科技资源、知识、成果下乡10次以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专利申请量增长率不低于全国增长水平,申报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实施安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重点工作

(一)改革科技体制,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

1、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规范计划项目管理,提高科技投入效益。突出重点,强化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计划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2、完成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完善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年底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高效、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3、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集成支持,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4、建立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针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二)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

1、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改造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新优势;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继续抓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培育工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创新资源;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抓好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全面支持推进金太阳示范工程。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粮食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紧密围绕农业高产、高效,农民增收,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项目,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继续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支持畜禽养殖、园林、蔬菜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效农业;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推进“科技入户”、“信息入户”、“服务入户”,发展“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星火人才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3、加强民生科技创新,推进社会领域科技进步。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的信息化水平;重点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进应用,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动漫、游戏、创意、应用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4、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发展科技创新基地。抓好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其骨干企业,提高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更多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民营科技园区、科研单位生产试验基地等建设。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市厅会商为契机,落实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市厅会商是新时期加强市厅合作和互动新机制的一种尝试,是进一步整合省、市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共同推动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借我市与省科技厅会商的契机,围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住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在经费增加的基础上,选择实施3-5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实我市科技创新资源

继续加强与省农科院的市院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大连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上海市技术交易所安阳创新驿站资源优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五)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申报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培育重点龙头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开展主导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开展专利保护专项行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标准有机结合的企业;加强省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建立省级专利技术孵化中心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依靠自主创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试点城市验收组的建议,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

(七)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实施《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经费投入、金融政策、政府采购、高科人才、专利保护和促进产学研等方面的政策落实;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利用星火学校、农村信息化基地及县乡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和设施,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培训;认真组织安阳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评选,大力表彰奖励我市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科技人员和科技进步项目;落实《安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313”建设工程,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八)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加强党性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树立科技部门形象,大力推进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从严治局、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提升干部素质着力为民服务”教育活动,提高科技系统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弘扬高度负责、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强化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力度,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安阳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奋力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重要时期。为贯彻《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安政[2009]71号),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与“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着力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科技实力稳步提升。自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各行各业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创业新热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安阳市关于引进人才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规定,科技创新已经深入到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我市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安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顺利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十一五”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935项,共投入科技经费17017.09万元(国家、省科技经费2023万元,市级投入经费14994.09万元),着力解决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全市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85%以上,科技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9%,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共有309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36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68项,技术贸易交易额17326.96万元。我市累计申报专利3565件,其中发明1059件,占申请总量的29.7%;专利授权1885件,其中发明247件,占申请总量的13.1%

2、高新技术产业日益突显。“十一五”以来,我市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截止2010年底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鑫盛机床精密机床加工、中农颖泰抗菌肽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24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21.5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9.33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15.67%。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拉动日显凸出。

3、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项目,“十一五”以来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500亩,繁育优良原种和优良品种250万公斤,推广面积459.8万亩,新增产量3980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5041万元。2007年汤阴县、2010年林州市分别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安阳县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科技富民强县”。安阳县吕村镇、汤阴县白营乡、林州市姚村村镇先后被省科技厅命名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安阳县铜冶镇、龙安区龙泉镇等12个乡镇被市政府命名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市政府与省农科院20024月正式签订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协议以来,签约合作项目47项,实施率达98%,项目累计总投资1.4亿元,创产值26亿元,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先后与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28项科技合作项目,市财政投入资金72万元,争取资金438万元,国外无偿援助经费4686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招商洽谈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借梯登高。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成果,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引进技术、智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5、科技普及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2200余次,聘请专家1.5万余人次,送科技资料300万份(册),科技录像带和VCD影碟6000多张,举办培训班7000余期,培训农民16万人次,他们现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带头人。通过卓有成效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创新意识。

6、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完成科技公共服务应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自然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合作与交流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内容,实施一批能够有效带动资源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示范工程。以我市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开展产学研技术信息服务,组织技术难题攻关。开展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咨询、科技招商等技术项目和人才交流服务。

(二)“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

在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产业升级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市的核心竞争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我市科技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首先,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焦点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其次,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性调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加快中原崛起,实现河南振兴,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区域科技创新必须有大的跨越式发展。第三,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产业转移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需求,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都要求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2、我市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域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原因,我市的科技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安阳传统工业企业多数技术、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专利应用开发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三是创新资源比较薄弱,且其统筹和配置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四是激励优秀人才成长、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五是研发经费投入低,未形成有效投入机制。六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低,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重偏低。

二、“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贯彻“科技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安、人才强市和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集聚区及其他各类科技园区等为重要载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集中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切实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集中技术、资金和人才,重点支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2、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置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格局。

3、内外结合,统筹协调。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和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

4、产学研结合,加强集成。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强化产学研联合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坚持引人引智相结合,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奋斗目标

通过努力,使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我市战略支撑产业的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解决一批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新兴战略支撑产业。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步提升,财政投入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9%,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4%,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到2015年,市本级科技支出占当年市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1.7%增长到1.9%

2、保持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并创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示范市。

3、“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4、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成果,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包括作物灰色育种理论、方法与技术,促进作物育种的定量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使农业新品种的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工业技术水平。

5、“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0%以上。组织实施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30 项,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形成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支撑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科技创新,打造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按照“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的原则,把培育新兴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节能降耗等工作作为重点任务。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及新医药,电子信息技术,培育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光伏产业,完善我市光伏产业链。构建一个基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安阳产业基地)、三个园区(林州市、滑县、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光伏产业园区)、四大产业(晶硅电池产业、薄膜电池产业、光伏应用产业、光伏装备制造业等光伏产业)的光伏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要加强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联系,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合作,为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支持;要做好高水平光伏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快培育光伏产业方面的技术工人,解决企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要重点支持新能光伏有限公司的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林州中升半导体硅材料有限公司的多晶硅太阳能技术及其产业。支持欧美亚公司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片、电池片,凤凰光伏公司多晶硅铸锭、切片生产及研发,培植我市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建成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新兴优势产业。

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兴亚公司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华康公司的新型纤维材料及其产业,支持安钢集团等企业特种钢的产业化开发和生产,推进汤阴超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生物及新医药领域,重点支持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作物育种同异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支持林州中农颖泰抗菌肽项目顺利实施和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市生物领域高新技术新突破,加强对中国棉花研究所生物新品种高技术培育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东泰公司喜树碱抗肿瘤药的产业化生产及抗乙肝、艾滋病病毒一类新药研发,支持甾体激素原料药、双氯芬酸系列产品等优势产品扩大规模,形成国内同行业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凯瑞数码公司的DVDR,特别是蓝光DVD-R存储显示技术的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凯瑞在全国光盘领域规模和技术的龙头地位。

2、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创新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的有效载体,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我市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突出产业集聚区在构建产业支撑新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建设9大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纺织工业和新能源七个优势主导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在继续完善开发区硬件环境的同时,实施二次创业,着力改善软环境,努力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加快特种钢产业基地、机电一体产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等四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注重发挥主体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企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发展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其产业。以安阳鑫盛集团、锻压机械公司和第二机床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凯地电磁铁,莱必泰、华安科技电主轴等基础部件的发展,建成我市数控装备制造基地。推进我市传统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有效支撑粮食丰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实现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主导农产品、畜牧产品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

1、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资源队伍,以中国棉花研究所、安阳工学院、安阳市农科院为依托组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技术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开展良种选育,畜禽新品种改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与疫病的监测与控制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等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力争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系10个,签约实施“市院合作”重点项目15项,引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100项。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  

2、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重点加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名优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开发、农林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集中支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提升农机装备研发水平,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开发精准作业技术,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3、着力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在我市不同地域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汤阴县食用菌、滑县优质小麦、林州中草药、内黄县优质小杂果、龙安区龙泉花卉等一批区域优势产业;选择以健丰饼业、华龙面粉集团、金星啤酒、滑丰种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诊断和全面策划,把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工艺等移植到企业中去,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3个区域性主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0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3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4、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覆盖全市的县乡两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龙头企业、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为基础,广泛动员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的参与,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和方式,从信息、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开展服务,形成职能明确、设置合理、布局优化、运转协调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积极通过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社会事业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依靠科技创新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抓好医疗保健、环境治理、城建、交通、气象、社会安全保障等领域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积极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

1、加大医疗卫生保健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围绕避孕节育和出生缺陷,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着力提高人口质量,重点研究开发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和产品;加强心脑血管、恶性肿瘤、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老年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水平;重点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开展人工器官、体内植入物和微创治疗技术相应装置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医学交流,提高我市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安西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和科技支撑能力。重点研究推广城乡园林绿化、草坪覆盖、观赏林木花卉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在城镇发展方面,重点开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科技水平;加大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工业“三废”环境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逐步使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研究,重点研究生物无臭技术和高效、无毒、无公害农药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达到农药、农肥无污染、无公害、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发展;开展空气净化研究、重点抓好燃煤气脱硫脱氮、除尘和汽车尾气排污控制技术研究。

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阳公用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建成和完善高速(宽带)主干网,逐步实现电视、电话、计算机数据通信三网合一。完善安阳市政府上网工程中的计划、科技、农业、技术监督、财政、税务、统计、教育、物价、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利用普及化、大众化,打造“数字安阳”。

4、公共安全建设。紧紧围绕国家公共安全的总体战略需求,探索公共安全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措施问题。力争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实现技术发展的新提升。加强公安、金融、社会防范犯罪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力度。重点抓好DMX指纹、犯罪心理参数测试技术等方面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公安、金融系统侦破手段和社会防范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

(四)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与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为重点,开放性集成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重点构建“三个体系一个平台”,一是以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信息网络为纽带,着力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努力培植创新源头。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重点扶持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发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弥补公共科技平台资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有力地推动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将科技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年度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至少研究两次科技创新工作,及时解决科技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科教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中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做好统筹协调和部门协作,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

(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要占到同级财政支出的1.4%,县区要达到同级财政支出的1.1%。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要达到销售额的3-6%,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中小企业达到2%,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社会资金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创新创业。加强政府引导,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探索实行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方式,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率较快增长。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发展水平

“十二五”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优化配置现有科技资源。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把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采取资产重组、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驻安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为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形式和组织形式。利用科研院所改革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机制,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并拓展技术论证、技术评估、技术交易平台。

3、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科技创新,创新提升产业。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集聚科技信息、人才、项目、资金等技术创新要素,积极培育和建立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面向社会的技术扩散、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建立科技研发园区、民营企业科技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园区,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为产业集聚区建设增添活力。科研机构用地按教育和公用事业用地价格执行,要低于工业和商业用地价格;设立市自主科技创新资金管理中心,开展创业投资的引导服务;鼓励发展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壮大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为自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和信息共享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4、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份全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度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服务机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以先征后返的方式给予奖励。完善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制度和其他信用担保制度。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自科技创新产业化,凡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所从事的担保业务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

5、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加强科技规划与年度计划的紧密衔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四)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机制

1、进一步扩大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协作与联合。加强与产业相关大学、研究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实验中心,争取成为国内外专家的研究与试验基地,成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强化企业在自主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领域,建立企业牵头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研究能够支撑产业、支持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项目。政府科技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结合开展的研发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有较明确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积极支持我市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联盟试点建设。

2、扩大科技对外合作。用开放的思维推动自主科技创新,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市政府与省有关部门工作会商机制,争取省部门对我市自主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加强我市与省农科院、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参与我市自主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与我市合作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大力支持我市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科技创新。

(五)落实科技政策,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1、落实税收激励政策。科技、财政和税务部门要搞好认定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工作,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认定(复审)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复审)当年起可申请享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和重要评价指标。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要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要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行机制,实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招投标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工作。

3、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自主科技创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首购和订购办法。对纳入国家批准的自主科技创新目录中的自主科技创新优先首购、订购。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应将承诺采购自主科技创新作为申报立项条件。不按要求采购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知识产权工作全面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大幅度提高全市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综合水平, 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有利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环境基本形成;企业进一步成为知识产权创新主体,拥有一批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产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与知识产权工作基本相适应;全市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对科技创新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城市。

5、建立人才集聚、激励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凝聚一批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回国留学人员及省内外科技人员来安创办高技术企业、从事高技术研究;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研发人才来安工作、领办、指导高技术企业。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2011年工作计划

1、加强科技普及和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展示科技新成就,进一步营造科技发展氛围。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的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重点领域的突破,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

3、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开辟国内外科技合作新渠道。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引进一批关键技术,作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力争实现产业化;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4、全面完成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实施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启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完成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

5、全力举办好第八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技术成果博览会。周密安排、精心部署,集中展示全国特种养殖种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全力组织举办好第八届全国特种养殖种植品技术成果博览会。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工作。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实施,加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

7、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继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继续将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工作责任分解到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同时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继续争创2009-20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安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安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科技工作回顾和“十一五”发展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以调整、优化和提升产业与产品结构为中心,不断改善科技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

(一)“十五”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技实力稳步提升。“十五”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共组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759项,市科技三项费由2001年的42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740万元,年均增长59.8%。五年来,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6254.5万元(国家、省科技经费1410.5万元,市级投入经费4844万元),获得成果奖237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8项,获安阳市科技进步奖199项),新增产值30多亿元。专利申请量达1251项,获授权量达726项。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五年来,全市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高新技术产品累计136项。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94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39.4亿元,分别较“九五”末增长了180%178%,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产业。涌现出方快锅炉公司、飞音数码公司、豫鑫公司等一批高新技术小巨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增强,在安阳鑫盛机床等十家企业中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涌现了安彩集团、安阳鑫盛机床公司、第二机床厂等一批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加速了企业新型工业化进程。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项目,五年来共培育、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62个,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500亩,繁育优良原种和优良品种250万公斤,推广面积459.8万亩,新增产量3980万公斤,新增社会效益5041万元。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项目,重点支持了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亩花生优质品种更新换代、高档营养保健型饼干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市政府与省农科院20024月正式签订合作共建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协议以来,工作成效明显,签约合作项目36项,实施率达97%,项目累计总投资9481.2万元,新增产值61027.6万元,实现利税6235.4万元,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先后与日本、挪威、美国、意大利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组织实施了28项科技合作项目,市财政投入资金72万元,争取资金438万元(省经费237万元,国家经费201万元),国外无偿援助经费4686万元。组织企业参加科技招商洽谈会,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中小企业借梯登高。通过引进技术、智力、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22家,从业人员55956人,实现技工贸收入117.8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4.95亿元,上缴税金5.9亿元,在全省排在第三位。五年的时间企业数量增加了161家,平均每年递增25%,从业人员增加38516人,增长率220.8%,销售收入增长1526%还多,实缴税金增长1495%。其中年总收入超百万元的有66家,超千万元50家,超亿元的18家。定角实业总公司、永兴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信益电子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民营科技50强,贞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民营科技促进技术创新奖。民营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科普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十五”期间,我市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共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1200余多次,聘请专家1万余人次,送科技资料200万份(册),科技录像带和VCD影碟4000多张,举办培训班5000余期,培训农民11万人次。他们现已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安阳县瓦店乡、汤阴县白营乡顺利通过省科普示范点的验收。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首先,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焦点已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径。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再次,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性调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河南省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的实现,都要求区域科技必须有大的跨越式发展。第四,经济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转移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需求,传统产业升级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都要求我市科技工作要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市科技发展正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机遇。由于地域和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原因,我市的科技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要素积累基础,但与各项事业的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仅为17.4%,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拉动作用还不突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安阳传统工业企业多数技术、装备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专利应用开发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科技人才匮乏。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四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五是机制不够灵活,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需求。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四路并进”战略,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特色区域,集中组织技术、资金和人才,重点支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置力。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新格局。

  ——内外结合,开放集成。既要以激发自身发展能力为基点,突出主体培育,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二次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体制创新。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这个中心目标,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为契机,到2010年,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研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从总体上解决全市科技发展的布局、体制和机制问题,建立起适合的安阳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平台。使科技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具体目标:

1.科技进步因素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目前的44%2010年达到50%

2.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成果,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业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工业技术水平。

3.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年工业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8.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4.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25项,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新增80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形成4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5.到2010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占当年市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0.5%增长到1.5%

6.到2008年创建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7.“十一五”期间,年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省前5名,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额以上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培育3-5家年专利申请量过百家企业。

8.综合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的整体科技水平。到2010年,科技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取得新的进展。

三、支撑重点领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实现农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主导农产品、畜牧产品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科技培训。努力实现农业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

1.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整合现有农业科研资源队伍,以中国棉花研究所、安阳工学院、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阳市蔬菜研究所、安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健全和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引进技术和自主研究相结合,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畜禽新品种改良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技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害与疫病的监测与控制技术、农业标准化技术等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力争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系10个,签约实施“市院合作”重点项目20项,引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100项。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着力培育县域优势产业。加强星火计划的实施,在我市不同地域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汤阴县食用菌、滑县优质小麦、林州中草药、内黄县优质小杂果、龙安区龙泉花卉等一批区域优势产业;选择以健丰饼业、华龙面粉集团、金星啤酒、星河植物油厂、滑丰种业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诊断和全面策划,把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工艺等移植到企业中去,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2个区域性主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发2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3.加强农民致富能力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以全面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着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知识化水平为手段,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农村星火带头人、基层星火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大力开展人才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推动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快速转移。以县农业职业教育、星火人才培训为依托,培训15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万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技术骨干。

4.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并扶持各类星火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技术中心、星火培训基地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等相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合作制、股份制的原则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有效形式,在全市吸引名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领办和创办以专家为主体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研究会等民间组织,逐步形成由国家、企业、个人和社会共同参与,农业科研、教学、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重点推广和应用以农业专家系统、“最后一公里”技术等农业信息化技术,为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提供全方位服务。

5.搞好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抓好40家省市级科技示范乡镇,探索以加快科技示范村建设为延伸,以带动科技示范户发展为终端的科技示范体系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出科技示范乡镇在科技引导、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加紧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村的吃水、住房、能源、医疗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重点发展种养加新技术、沼气新技术、太阳能技术和以促进农村住宅节能化、标准化等综合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5个。

(二)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按照“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加强合作、扩大开放”的原则,把培育新兴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加速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节能降耗等工作作为重点任务。

1.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重点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力争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有所突破。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安玻29’以上大屏幕彩色显像管玻壳项目四期工程、安玻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信益二期工程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彩色玻壳产品6000万套的生产能力,实现玻壳产业世界第一目标。重点支持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DVDR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引进2244DVDR生产线,年产光盘16000万张。建成全国第一光盘生产基地。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大豆功能性纤维、工程塑料、精细化工材料、超高分子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纳米级超细材料等新型材料及制品。巩固我市在超高分子材料应用和开发方面的领先地位,通过与科研院校联合攻关,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支持冷轧镀锌板工程技术、热连轧带钢工程技术研究,实施焦炉煤气脱硫净化改造工程,提高钢材洁净度,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特种钢材的种类和比重。并重点支持:120万件(套)/年大豆纤维高档针织内衣生产线;100万套/年汽车轮式工程机械车轮总成项目;1万吨/年木糖醇达产项目;5万吨/年超薄铜带等项目。“十一五”末同比达到年新增产值24亿元,年新增利税6亿元。

生物医药工程领域——重点研究开发转基因棉花育种及配套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转基因育棉基地和新型药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冬凌草产品技术开发研究、纳米胶原基人工骨技术开发和冬凌草滴丸、阿洛西林钠、替卡西林钠、甾体激素原料药、丹郁骨康丸、双氯芬酸系列产品等医药产品的产业化建设项目;“十一五”末生物医药产品同比达到年新增年产值9亿元、年新增利税2亿元。

机电一体化领域——以安阳鑫盛机床集团为龙头,积极开发AD系列数控床、立式加工中心、如:SK7450×9000数控丝杠磨床的开发、HANUC雕铣数控系统的开发等项目。发展汽车行业专用数控轮毂车床等精密制造车床和数控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数控全液压模锻锤、数控锻造液压机等系列数控电液锤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高我市机电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十一五”末机电一体化产品同比达到年新增产值18亿元,年新增利税3亿元。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在继续完善开发区硬件环境的同时,实施二次创业,着力改善软环境,努力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使开发区真正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辐射源。

3.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特种钢产业基地、机电一体产业基地、彩玻产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等四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总投资77亿元,预计实现年利税35亿元。在加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注重发挥主体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企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

4.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引进推广先进成熟高新技术,改造武装一批大中型传统企业,加大在中小企业中推广CAD技术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市限额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甩图版技术。通过引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使传统产业改变面貌,形成新优势,成为新产业。

(三)加强社会事业重点领域的科技进步,提升整体科技水平。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医疗保健、环境治理、城建、交通、气象、社会安全保障等领域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以全社会的科技进步营造高质量的社会生活环境。

1.加大医疗卫生保健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开展城乡农村生育节育技术和新生婴儿出生缺陷的产前、产后筛查、诊断、干预技术的研究,确保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心脑血管、恶性肿瘤、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老年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社区医疗保健水平;重点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开展人工器官、体内植入物和微创治疗技术相应装置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国内外医学交流,提高我市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2.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自净能力、重点研究推广城乡园林绿化、草坪覆盖、观赏林木花卉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加大城乡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及工业“三废”环境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逐步使废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研究,重点研究生物无臭技术和高效、无毒、无公害农药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达到农药、农肥无污染、无公害、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发展;开展空气净化研究、重点抓好燃煤气脱硫脱氮、除尘和汽车尾气排污控制技术研究。

在“十一五”期间,安阳市区烟尘排放量力争减少178%、工业烟尘排放量减少9%、S02排放量减少10.2%,全年城区空气污染指数低于IV圾的占80%,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安阳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全市境内消除劣V水质。

3.加快城乡建设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先进成熟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应用节能设计和节能系统。加强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广泛采用各种新型建材、重点加强轻质墙体材料和“多孔砖”的技术研究及普及应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市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

4.推广应用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加快形成快速、高效、有序的城市交通网络。

5.运用现代化气象监测技术,加强对地震、暴雨、风暴、干旱等突发性灾害的气象预测、预报和防范救灾措施技术研究,提高全市防御、抗灾减灾的能力。

6.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安阳公用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建成高速(宽带)主干网,逐步实现电视、电话、计算机数据通信三网合一。完善安阳市政府上网工程中的计划、科技、农业、技术监督、财政、税务、统计、教育、物价、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化、信息利用普及化、大众化,打造“数字安阳”。

7.加强公安、金融、社会防范犯罪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力度。重点抓好DMX指纹、犯罪心理参数测试技术等方面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提高公安、金融系统侦破手段和社会防范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

(四)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与环境建设为保障,以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建设为重点,开放性集成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快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体系和服务平台。一是以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信息网络为纽带,着力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努力培植创新源头。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培育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重点扶持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发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弥补公共科技平台资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有力地推动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科技工作党政一把手目标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推动科技进步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健全促进和保证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科技投入保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规范运行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同时,加大对现行法规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与监督。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省专利试点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利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服务体制和配套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素质;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健全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加大对侵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良好法制和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市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提高我市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年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省前5名,专利申请量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额以上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培育3-5家年申请量过百件企业,10家年申请量过50件企业;力争10个企业列入省级专利试点企业,3-5个区域列入省级专利示范区域;专利侵权纠纷结案率达到80%以上。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重视科技投入,努力做到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推动其成为技术投入主体。

5.建立人才集聚、激励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形成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凝聚一批优秀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回国留学人员及省内外科技人员来安创办高技术企业、从事高技术研究;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研发人才来安工作、领办、指导高技术企业。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十一五”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联动的创新网络及运行机制,为科技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继续推进科研机构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全面实现企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优化配置现有科技资源。深化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把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按照分类改革原则,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完成体制转轨的任务。采取资产重组、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驻安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为其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方向,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形式和组织形式。利用科研院所改革的机遇,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变机制,促进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建立技术产权交易体系,并拓展技术论证、技术评估、技术经纪培训等服务业务。

3.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园区带动战略,积极发展民营科技特色园区,出台示范区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渠道。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降低民营企业的创业风险和成本,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选择骨干民营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做大做强。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10年重点培育100个规模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力争突破150亿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400家以上,其中年技工贸总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达100家以上。

4.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加强科技规划与年度计划的紧密衔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筛选出“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优先发展。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全面实行课题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规范科技计划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5.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调整科技管理理念和模式,进一步突出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不断推进科技管理手段现代化。进一步加强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逐步完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科技条件、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大力提升科技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政策指导工作。紧密结合重大科技计划,组织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科技力量参加重要科技合作项目,特别是优先支持带动我市优势形成的技术创新活动,推动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力争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管理有序、协调有效、集成互动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和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2.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对外合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政府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广泛开展政府间、民间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积极开拓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途径,利用国内外市场环境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拓展市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以多种方式大力吸引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到我市转化,有效配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接受他们的技术辐射,共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五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项工作目标的重要一年。2010年全市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总体部署,全面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和手段,强化科技首位意识,规范科技项目管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主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1、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阳,加强学习,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认真调查掌握我市的科技创新资源,科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形成的机遇,理清科技发展思路,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认真谋划好“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实现科技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拓宽自主创新途径。

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有计划地推进一批产学研项目的实施,继续谋求锲机,与中科院建立院地合作,为企业创新牵线搭桥。深入企业探寻企业需求,切合实际为企业和研究院所之间牵线搭桥解决企业自身无法解决的技术等难题。引导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与我市骨干企业共建各类研发平台和示范基地,联合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形成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积极吸引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鼓励民间科技合作项目的发展,努力拓宽科技合作的新渠道。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实施,出台《安阳市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加强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加强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工作。

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大力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活动,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加强安阳市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和豫北六市执法协作网建设,严格查处假冒冒充专利案件,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净化商品市场,保护专利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专利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加大优秀专利项目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提供保障。

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改革和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规范项目管理,提高科技投入效益。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出台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和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突出重点,强化投入,提高工作显示度。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共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的服务功能,努力建设集科技培训、技术产权交易、科技评估咨询和人才智力交流等于一体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根据《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推进平台三期工程,完成六大子平台服务系统功能设计、平台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及共享政策研究。实施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

5、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进程。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重点领域,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国内外竞争力的品牌。

加快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实施好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家粮食丰产工程等重点农业科技项目,集成储备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社会领域科技进步,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示范,加大对化工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培育一批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加强生物医药、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公共安全、防震减灾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关注民生科技发展。

6、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继续利用星火学校、农村信息化基地及县乡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和设施,广泛深入开展科普宣传与科技培训;要进一步加大选派农技干部进村入户进行科技帮扶工作力度,拓宽农民致富之路,要积极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形式,展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人心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同时,结合产业发展,认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通过实施奖励和落实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企业。加强对企业负责人技术培训和科技管理培训,督促企业依照法规落实科技人员的优惠政策,激励企业逐步将技术、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奖励一批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和科研生产型企业。

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实行挂钩项目和挂钩乡镇相结合的办法,选派科技特派员进驻农村,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创新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市出台的《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会同各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政策,重点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抵扣等政策宣传培训与贯彻落实。制定出台《安阳市科技奖励办法实施细则》。

7、加强科技部门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的行风政风形象。围绕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树立科技部门形象,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年度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和鼓励干部职工“争先创优”,努力提高科技系统宏观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强化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力度,采取多渠道、多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报道方式,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宣传在建设创新型安阳的工作中所反映的科技工作动态和科技绩效,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科技部门形象。


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2)

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应用为重点。

研究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薄膜、碲化镉薄膜太阳电池等光伏产业电池材料及技术。研究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并网技术、建筑综合利用太阳能技术等。研究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发电技术,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沼气、生物质柴油的利用与开发;积极支持以LED照明、高效节能灯、高效厌氧生物反应器、减阻节油器等为代表的环保节能型产品及其产业链的研究开发;研究勘探地热、风力资源,探索建设风力发电试点,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以研究开发大功率动力型锂电池、超级电容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电源技术;研究煤的清洁利用技术,煤地下高效气化、煤间接制二甲醚等液体燃料技术,提高煤的清洁利用率,减少废渣、废气对环境的污染。
  2新材料领域。充分发挥我市新材料产品的比较优势,以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型功能材料为技术攻关重点,扩大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生产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功能玻璃、特种钢、超高分子材料、新型表面活性剂、新型纤维材料及其产业。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生物及新医药领域。重点支持实施抗乙肝、艾滋病病毒的核苷类一类新药、植物类(喜树碱)抗癌药全合成等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类化学药品研制。提高化学药品研制水平,促进一般原料药向新型化学合成药转变,普通制剂向控缓释等新剂型转变,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不断壮大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两个高成长性行业;保持甾体激素类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研发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非专利发酵类原料药衍生产品和化学合成原料药,形成原料药生产新优势;加强中药创新性研究,推广中药指纹图谱等多成分定量指标控制技术,鼓励中药活性成分和活性部位等现代中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开发中药新工艺、新品种、新剂型,重点发展抗病毒和补益类中药产品,有侧重地实现中药现代化;抓紧生物制药的产业化。重点研究开发创新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新兴优势产业。

4、电子信息领域。以发展高新技术、降低成本为方向,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为依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端新产品。研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信息存储显示技术与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开发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条码自动识别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虹膜识别管理系统。

()引导支持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研究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重点支持通信、物流、金融、网络教育、数字传媒、数字医疗、数字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技术及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

物流领域,重点支持建立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建立采购管理系统、储备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资金结算系统,确保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支持物流企业开发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

旅游领域,加强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安阳旅游技术;支持重点景区数字化管理。开发音频转换等图像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数字地图技术、视频可视技术;支持发展控制地图发布引擎调用不同城市地图文件技术方法,开发快速导航地图技术、基于数字地图数据采集维护技术、后台管理技术;支持开发旅游资源新技术和旅游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支持三维动画技术研发及其平台建设和计算机图像生成技术、视觉艺术创作技术开发,支持开发基于三维动画的CG(电脑图形)技术,研发三维动画软件;通过计算机建模、动作、渲染等技术,满足市场对一维动画作品、网络游戏和数字旅游越来越高的视觉要求,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金融领域,加强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技术平台建设,打造现代金融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银行自身运行系统物理环境改善以及安全技术发展,支持银行客户端操作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开发。

制造技术服务领域,支持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的工业设计技术,开发应用概念设计技术、概念建模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产品造型技术、人机工程技术、色彩设计技术、产品形象技术、设计管理技术;支持开发工业设计应用软件,实现产品概念、零部件设计、结构设计、机构设计、装配、外观造型、动画演示、三维动态仿真及工程制造全过程计算机化。

农村科技服务领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家大院等多种类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支持建设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组织开展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建设各种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强科技信息联动服务模式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竞争、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专家试验研究与乡土人才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改造提升基础产业。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重点,在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信息化等基础产业领域,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技术和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基础产业。

资源环境领域。重点推广应用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水资源管理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开发高耗能工业的节能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城市废气及烟尘治理、利用技术,城市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等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与废纸相关的回收、加工处理、分类、再生等技术,废铅酸蓄电瓶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废水、秸秆、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设备。重点支持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大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交通运输领域,重点开发推广道路无损检测技术、道路养护和修复新材料及新技术、发展交通智能化、数字化和节能化,研究和推广交通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资源节约。

水利领域,重点开发水利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重点支持研发水资源安全供给、优化配置及开发技术,防洪抗旱与减灾关键技术与设备、水旱灾情预警预测和综合调度技术、水环境自然生态保护技术、城市综合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与关键设备、水循环利用技术、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城市水系与生态水利景观设计及施工技术等;支持高耗水行业开发节水及再生水回用新技术。

信息化领域,加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农业科技通过计算机网络进企入户。大力推广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及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农情监测技术、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技术

基础产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高性能热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光电转换及储能技术科学问题,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资源化或生物炼制的基础理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等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等。

()加强民生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围绕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大领域,攻克一批重大公益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民生领域的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更多地惠及民生,同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公共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的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重点开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严重重大疾病的监测、防治技术,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开展新型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技术研究,加强对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的筛检、干预和防治关键技术;开展体内植入物和微创治疗技术相应装置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研究;开展中医药防治本地多发重大、疑难疾病技术研究。

社会治安与生产安全。重点围绕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防御,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重点支持矿山瓦斯灾害技术研究,支持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技术、化工类危险废物再利用技术、化工气体事故预防和处置技术。加强公安、金融、社会防范犯罪高新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城镇发展领域,重点支持开发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备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绿色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支持研发重大建筑施工装备。加快推广应用化学建材、钢结构、高性能砼等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建筑材料。

新农村建设领域,重点围绕农村卫生保健、社区规划和住宅建设、饮水安全、环境治理、能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实用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重点支持低成本医疗器械和药物研究与开发、农村清洁用水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开展农村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及示范、农村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装备开发及示范推广;实施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农村民生科技服务促进行动。

民生科技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理,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预防和控制,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移植和生物相容性,环境对生物过程的干扰。

五、近期重大自主创新项目

针对我市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认真分析和立足现有条件,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方法,突出战略重点,最大限度地整合集成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重大技术瓶径,推动产业发展逐步向结构合理,附加值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方向转化,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期主要通过实施小麦、玉米新品种产业化研究与开发、大豆、谷子新品种培育等重大科技专项,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科技支撑;实施名优花卉苗木产业化技术开发、畜禽主要疫病诊断技术、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培育、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选育等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业和精深加工产业等重大科技专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多晶硅和单晶硅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碲化镉膜太阳电池、新一代模块化太阳能逆变器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硅材料与光伏产业;实施抗乙肝、艾滋病病毒核苷类一类新药、喜树碱类抗癌药全合成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生物及新药产业;实施大型数控机床、重大特类数控设备、全液压数控模锻锤及操作机、大型成套制浆装备、井下成套自动化采煤设备、新型电磁铁、大型沼气工程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数字化装备制造产业;实施超级电容器用活性炭、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HTM-自蔓燃陶瓷复合钢管道、高硫合金钢、新型功能性纤维原料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新材料产业;实施新型橡胶添加剂、新一代绿色洗涤剂用表面活性剂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实施蓝光DVD-R存储显示技术的产业化生产,打造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实施二甲醚产业化关键技术、生物柴油及其专用原料林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打造生物能源产业;实施民生工程,打造生命健康产业。

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

1、深化体制改革保障自主创新。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破除科技资源、科技项目多头管理的体制障碍。完善科技研发、技术标准、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统筹使用各类创新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益。建立健全政府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产业技术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优先发展的产业、技术和产品目录、引导社会资源支持自主创新。改进科技评价办法,以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评价导向。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和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重点支持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2、加大科技投入引导自主创新。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集中优势科技资源,重点支持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开发,逐步增加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作为国有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

3、优化税收政策激励自主创新。严格落实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政策。落实对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按照研发经费的50%加计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支持企业增加创新所需的装备和材料,在具备一定条件下可以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符合一定条件的投资企业可以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鼓励企业提高职工素质,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积极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4、集聚金融资源服务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符合信贷条件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科技金融融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探索科技保险试点;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支持。积极筛选基本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辅导培育,支持其在国内主板和创业板上市。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制度。

5、运用政府采购推动自主创新。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是社会对新产品的一种认可。政府应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由科技部门协同政府采购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上级政府采购部门申请,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对我省及我市纳入国家批准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首购、定购;鼓励使用自主研发的首台()设备,建立使用首台()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在政府采购评审方法中须考虑自主创新因素,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

6、培育领军人才支撑自主创新。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渠道和方法,筑巢引凤,通过项目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在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与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鼓励企业引进具有海外创业经验的创业人才和参加过国际大型科研、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推动高等院校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7、维护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明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加大申请量。要引导、扶持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利用政府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基金项目或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发明专利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和植物新品种权,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外,授权项目承担者依法取得;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完善科技奖励结构,奖励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目标,通过卓有成效的系统谋划,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的企业探索建立重大科技专项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制定标准,支持研究优势产业重要技术标准,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标准化。


8、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自主创新。支持产学研合作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引导产学研各方围绕优势产业战略需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探索支持联盟发展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式,引导联盟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对经过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引导和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财政建设资金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七、强化自主创新措施

1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和大力表彰群众性创新活动,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培育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财富得到保护,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同推动自主创新的工作格局。市政府成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研究解决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制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并把其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和政府政绩目标考核范围;建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的工作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综合协调,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立动态调整工作制度,用开放的思维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对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及时进行调整。

3完善创新机制,构建特色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要坚持市场导向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取得的科技成果由市场配置;完善科技成果权益保护机制,支持创新主体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自主创新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的联动机制, 促进产业界、科技界、资本市场有机配合联动。

4、实施载体带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加快“三大工业集聚区”和“九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力推进“七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实施载体带动战略。在西部重化工循环经济区支持节能减排放、循环利用等环保项目;在高新技术产业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部农副产品加工区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同时针对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力度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高新区建设,按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总体要求,注重培育内生发展动力,加快特色主导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5、扩大开放合作,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在农作物、生物工程、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引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继续加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的技术合作,努力引进海外科技资源,支持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吸引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支持我市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与国外机构联合开展研发活动,提高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创新力量的合作。

6、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科技人员创业激情。改革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扩大奖励范围,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要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继续大力表彰奖励我市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科技人员、科技进步项目和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应用、生产和销售得突出人才,重奖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重点领域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企业创新团队。对于在科学普及、企业技术改造、小发明创造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也应给予奖励。扩大科技奖励的影响面,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


安阳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1/2)

(200920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建设自主创新体系,是主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创新型安阳的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阳的决定》(安发〔200623号)和《中共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意见》安发〔20096号)进一步加快我市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   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五”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和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省科技进步奖30项。2008年专利申请总量942件,授权283件,其中发明专利分别为263件和21件。创新资源不断丰富。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7家,其中国家和省级54家。建设省、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更加有力,保障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更加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成效不断彰显。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4%提高到200848%200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8 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近年来,我市自主创新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建设创新型安阳、建设豫北强市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市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和技术层次低,质量和效益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这些都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凸显我市资源主导型经济和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薄弱环节,更加凸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总体上讲,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创新氛围不浓厚。满足于拼资源、拼规模,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没有形成依靠自主创新推动发展的创新意识和浓厚氛围。是创新主体不突出。企业未能发挥在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带头作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和投入明显不足。缺乏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创新基础不牢固。资源型企业较多,创新型企业和产业相对较少。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能够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成果少。四是创新机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科技资源管理和配置不到位,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与动力不足。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当前,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知识经济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把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载体,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带动战略,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探索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安阳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之路,快速实现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总体目标。

()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相结合。既要以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战略性任务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又要统筹兼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2、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调控作用,推动自主创新体系高效健康发展。

3、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既要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不断提高我市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又要大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研发等技术途径解决自身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4、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用相结合。既要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全社会创新力量的作用,推动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有机结合。

5、应用开发和基础研究相结合。既要坚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开展科技创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又要立足长远,重视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选择对我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且有优势的领域加强基础研究。

()发展目标。

1、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形成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民创新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2、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省前列,自主创新和综合实力位居河南省先进行列。

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省前五名。  

三、总体部署

(一)突出自主创新主体

1、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规模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科技资源和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向创新型企业倾斜,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创新人才聚集的主体。

2、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加大对企业研发中心的扶持力度,加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并积极拓展对外科技合作,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和跨国公司等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搭建我市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平台。

3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我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 大力提倡同业或上下游企业的联合研发、合作研发,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各成员单位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标准,共同提高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和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近期选择光伏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开展试点。

4、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和宣传,鼓励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法,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将培育和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量化为具体的管理考核指标,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并以此为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

(二)打造自主创新载体

1、加快发展企业研发中心。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自主研发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优先布局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和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到2012,新建市级以上研发中心60,其中省级以上25 ,全市7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0,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2、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立足原始创新,优化布局,围绕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领域,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到2012,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其中省级1-3,大力支持中棉所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突破。启动工程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到2020,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50个。

3、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科技园区。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要以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契机,把高新区建成支撑中原崛起的特色高技术产业中心,成为辐射晋冀鲁豫四省经济协作的核心区、促进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转变的带动区、实现中等城市发展形态转型的示范区、加快安阳创新发展的高端功能区,加快区内产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围绕我市9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和服务设施,加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逐步培育、引导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到2012,培育2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到2020,培育5个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同时,加快发展其他各类科技园区。使之成为我市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

4、推进科技示范乡(镇)、村建设。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通过推动科技示范乡(镇)、村建设,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信息入户”、“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打造农村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三)聚集自主创新人才

1、加强创新人力资源建设。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我市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积极引进海外及省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展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 用项目聚集人才加快发展。按照“产业凝聚人才,人才造就产业”的思路,把引进项目与引进人才有机融合起来。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通过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措施,吸引一批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构建市院(所)、企院(所)合作对接的平台,实现科技与人才资源共享,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优质平台。

3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完善技术作价入股、科技成果参与分配等产权激励制度,建立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对为安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予以重奖。建立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编制动态管理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建立“科技绿卡”制度,完善创新型人才入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优惠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四)建设自主创新平台

1、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安阳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整合科技资源,争取用3年的时间建设集科技会展、学术报告、科技贸易、科技孵化、科技交流、咨询、培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次、现代化的科技综合服务设施,实现科技资源的高度集聚,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运转协调、开放高效、服务社会的科技基础设施,构建起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统筹全市科技发展及指导并服务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的资源集聚中心

2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保证现代信息畅通的基本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根据《安阳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围绕建立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这一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开放高效、设施完备、运转协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实帮助企业解决“资源难整合、信息难畅通、人才难寻觅、仪器难共享、产品难检测”等难题,逐步完善支撑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

3加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进程,制定相关计划,同时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与相关领域、区域的合作,以促进我市创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火炬创新创业园和创业中心为核心的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孵化的功能,积极创造条件,充实、完善现有孵化设施,增加数量,扩大服务面,使之成为创新要素聚集的平台、中小企业的生长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的窗口。吸引科技人员带项目和成果来安创业,推动和支持各产业集聚区创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中小科技企业和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四、自主创新的重点任务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涉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建设农产品聚集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和农产品平衡供给提供支撑; 重点支持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养、农产品深加工和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用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种植业领域,重点支持农作物良种培育及产业化开发,大力推动转基因、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在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加速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主导品种的换代升级; 注重作物良种、良法配套,完善作物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大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关键技术的集成与应用,进一步提升耕地生产力; 加大环境友好型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和推广力度,大幅度减少面源污染;加强精量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等精准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应用,提升作物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重点支持棉花、花生、大豆、中草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主要经济作物主导优良品种的换代升级;加强经济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棉花、花生、大豆、中草药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重点支持蔬菜、花卉、果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加快园艺作物优良品种换代升级;加强园艺作物优质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蔬菜、花卉、果树等产业化研究与开发,推进园艺生产健康发展。

畜牧养殖业领域,重点支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饲料、兽药等主要投入品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重点支持开展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畜禽主要疫病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高肉、蛋、奶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安全水平;积极研究推广配套饲养技术和模式,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支持研发养殖场污染控制关键技术、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及配套设备,实现畜牧业健康养殖和生态安全。加快养殖业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提高全市养殖科技水平。

林业领域,重点支持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利用技术,林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与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木本粮油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强林木生物灾害形成机制、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研究,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进一步发挥林业在保护生态、粮食安全和降耗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微生物领域, 重点支持野生食用菌资源保存与利用、食用菌新品种选育、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等研究,推进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化进程; 围绕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开展农业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研制生物农药、高效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制剂等系列技术和产品。大力培育农业生物制品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领域, 以创立高科技附加值品牌产品为方向,重点研究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安全生产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保鲜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区域性科技先导型农业企业,支持粮油、畜禽、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注重加工设备及工艺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

农业装备领域,大力发展大型、高效、多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装备,重点支持农业装备关键技术、农机核心部件和新型高效节能设备研发,加强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结合,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显著提高农业装备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发展农业科技特色园区。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区域化分工,实行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筛选和中试,注重开发精深加工集约化生产技术,重点扶持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区域农业综合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和示范样板。

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定量评估技术研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

农业基础研究,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基因组学和重要功能基因挖掘和利用,重要农业生物遗传育种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保护、评价和创新,重要农业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控机制,农业有害生物成灾机理及预警技术,土壤、作物、环境水分循环过程及节水调控机理,作物抗逆机理与环境调控,动物重大疫病病原学及致病机理,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与基因定位,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理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态系统优化的技术基础等。(灰色育种理论)

()推动工业主导产业振兴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扩大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电子信息、煤化工、食品、纺织、新能源等工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加强质量管理和自主品牌建设,进一步拉长产品和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开发资源、能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污染减排与治理、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装备制造工业领域, 重点发展数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技术及其产业。以安阳鑫盛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和安阳锻压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安阳二机床有限公司的组合机床、安阳凯地电磁技术有限公司的电磁铁、安阳莱必泰有限公司和安阳华安科技有限公司得电主轴等基础部件和安科电器新型断路器的发展,建成我市数控装备制造基地。重点研发大型、精密、高效数控机床、全液压数控模锻锤及操作机、大型成套制浆装备、井下成套自动化采煤设备、智能化新型锅炉、新型电站锅炉耐热耐磨零部件、高速电主轴、新型电磁铁等高成长性产品。

钢铁建材领域, 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兼并重组、互相执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积极发展特种钢及市场紧缺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板管材比例,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发展钢铁下游产品,拉长钢铁产业链条。重点支持高效低成本洁净钢及纯净钢、共生低品位铁矿选冶及尾矿综合利用、钢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和建筑用钢、高档工模具钢等高档钢材品种及特殊大型锻材,开发焦化产品回收、余热利用、铁合金和炭素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DVD-R,特别是蓝光DVD-R存储显示技术的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巩固凯瑞在全国光盘领域规模和技术的龙头地位。不断发展壮大光伏和新型电池、电子玻璃、光盘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做强产业;积极扶持和培育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进适宜本地发展的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产业。

煤化工领域,坚持煤炭和煤化工产业综合发展,搞好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支持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研发粉煤加压气化、煤制烯烃、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煤焦油精深加工等技术,支持煤化工下游产品、煤化工关键装备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煤制烯烃、DMF、二甲醚、煤制油的研究。

食品工业领域,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核心, 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支持我市粮食、畜禽精深加工两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面制品和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壮大果蔬产品、豆制品、油脂、休闲食品等优势产业链,重点支持新型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冷杀菌、节能干燥、现代生物、高效浓缩、快速检测、食品物流等新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调理、速冻、方便等主流趋势食品和低温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和原料标准化技术研究,推进中式面制主食及中式肉制品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设,支持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天然环保型食品添加剂研发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纺织工业领域, 重点支持大豆蛋白等新型纤维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抗菌、防紫外线、防电磁波等特种功能性纤维材料研发;支持节水印染、清洁生产及纺织企业节水减排新技术开发;支持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及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开发;支持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产业集聚区为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积极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加速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高新技术先导产业。

1、新能源技术领域。大力应用高技术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促进能源、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