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政策解读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
年度报表

依申请
公开

科技创新工作概览


2023年以来,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金十条”政策加快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开创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科技支撑。

一、统筹创新载体建设,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资本化、市场化建设。对接各县(市、政府和龙头企业,建立市、县两级联动长效机制,积极探索“院本部+直属、共建和加盟”模式,挂牌成立市科创院滑县分院组建安阳市康复产业技术研究院。紧盯我市12个重点产业集群,32条重点产业链,组建9家产业研究院。与山西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合作,组建豫北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为我市双碳工作提供专业智库,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启动中棉安阳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

高质量运营北京(安阳)离岸创新中心和启迪(安阳)科创中心。依托京津优质创新资源,解决我市企业技术需求,促进京津成熟科研成果在我市企业转化落地累计组织线上线下需求对接活动110余次,和清华、北大、国科大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联系,收集可转化科研成果并向企业推送30余项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项,洽谈落地企业8家。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成功举办“第四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安阳行”活动;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召开“全国智能制造大会”,促进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召开2023科技期刊生产与传播研讨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作用加强科技金融融合,出台《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设立3000万风险补偿资金,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深化政企银合作关系,通过集聚科技金融政策、金融要素,为评级企业提供债权智能匹配、股权智能撮合等各种配套政策与金融资源,实现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家共赢。鼓励引导新增高企、科企、规上企业集中入驻中原中小企业指数平台,2022年3月以来,全市共完成注册1533家,评级1298家,累计帮助我市企业授信5.35亿元,辅助52家企业完成放贷3.66亿元。

二、培育梯次化创新主体,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

(一)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金字塔梯次培育工程。利用科技服务中介扩大高企培育广度,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形成市县(市、区)联动培养机制新增瞪羚企业8家,组织两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第一批高企申报结果已公示,净增58家,第二批申报37家,正在评审。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700家。加大科研助力岗位开发力度,开发科研助理岗位1028个。

(二)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优化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模式,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从市域有关高等院校中选派50名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产业发展咨询、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服务,为高层次创新人才与工业企业搭建互帮互助的交流平台。

(三)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质量和效益。启动企业研发质量提升行动,重点解决企业研发能力弱,研发资源少,产学研合作承接能力低,研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组织“企业研发提质增效活动月”集中开展宣传培训、观摩学习、校企对接等活动,指导企业规范研发活动管理,抓好项目凝练、项目设立、组织实施、结项转化等关键环节,激发企业创新意愿,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实施“走进创新”系列活动促进企业与院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融合,全市已组织17场活动,带动近50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研发合作。截至目前,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为84.8%,已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获得省科技厅“研发全覆盖专项工作奖励资金”200万元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深化“创新大脑”综合服务平台作用。集合创新资源数据库,辅助科研决策创新实现创新资源数字化管理,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各县(市、区)创新资源分布和综合创新实力横向对比的集成化、可视化呈现。设了创新型企业、平台、载体、人才等21个创新资源数据库,梳理国家、省、市科技服务事项35项,链接各类服务平台16个,集成科技、发改、工信等部门相关惠企政策50余类;整合中外文数据库300多个,汇集科技文献11亿余条,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一体化查询、开放式共享服务。上线试运行以来,已注册企业1400余家,提供科技文献服务6000篇(次)

)培育高质量创新平台。依据各县(市、区)的优势产业、结合产业研究院布局谋划首批中试基地建设。出台《安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强研发平台动态管理,新认定6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拟布局建设13家市级中试基地,目前正在公示推动落实科研设施和仪器开放共享,在创新大脑上专设“安阳市科研设施和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畅通共享渠道,采集154台(套)仪器设备信息实现2次共享。

(三)开展技术合同登记服务。拓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渠道,从“坐等上门”向“主动服务”转变,开展“点对点”精准指导,重点关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活力强的企业,持续挖掘登记认定增量。全市完成技术合同登记586项,成交额22.8亿元。新增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个技术合同登记站点,站点总数达到11个,实现了各县(市、区)登记站点全覆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拨付专项经费4048.55万元,其中省级及以上经费807.8万元,市级经费3240.75万元。开通财政科技专项经费“直通车”,拨付资金1418.8万元。将科技业务录入我市“免申即享”系统,在安阳市亲清在线平台上为104家企业打通“免申即享”通道,涉及金额1363万元。受理科技重大专项28项,拟支持15项。征集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453项,拟支持104项。2023年“揭榜挂帅”项目张榜4项,2项正在对接。

(二)探索康复产业协同创新。组建包含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安阳市康复产业创新联合体”,以高新区、安阳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打造康复产业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中医院“全院康复一体化”试点为带动,康复辅具社区租赁为抓手,持续推进康复产业分级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国内外康复领域高端资源,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和团队,与福至医疗、福康养老、伟誉辅具等企业洽谈对接,搜集康复、养老等企业200余家,整理录入产品5000余项,持续推进康复产业集群发展。

(三)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市科创院载体作用,印发《安阳市关于使用人才专项编制实施招才引智“政企双聘 政聘企用”的意见(试行)》,发挥机构编制资源聚集人才的作用,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启用市科创服务中心600名人才专项编制,赋予人才事业编制身份,聚焦急需性、关键性人才,定向派驻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帮助企业解决研发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目前已确认9个县区共计32家企业135条人才需求。

(四)广泛开展特色科技活动。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我市三个项目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省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4个项目入选全国总决赛。我市荣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开展“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2023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为我市4家省级科普平台及1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发证书积极参加全省科普讲解大赛,我市选手获得成年组一等奖2项、成年组三等奖1项、少年组二等奖1项,同时2名选手被授予“2023年河南省十佳科普使者”称号,获奖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