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转移

科技成果汇编: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

发布时间:2023-12-12 09:00:36 信息来源: 字体大小:

项目1:天然健康减肥食品创制技术

项目2:灾害性动力与生态过程分析与预测

项目3:过敏原重组蛋白的分子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能研究

项目4:一种具有抗宫颈癌作用的乳酸片球菌及应用

项目5: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分子改造筛选、表达纯化及性能研究

 

项目一:天然健康减肥食品创制技术

1项目简介

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保障供给”向“营养健康”转变。果蔬的功效组分及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从而限制了特色果蔬的开发利用和附加值的提升。为此,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综合运用细胞生物学和营养组学从基因-蛋白-细胞-整体动物等多角度、多层次系统筛选了果蔬减肥降脂组分,并阐明了果蔬花色苷调控糖脂代谢的分子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配伍已研发出功效显著,机理明确的复合型减肥茶饮料,营养代餐粉,蛋白耙等系列减肥产品。

 

项目二:灾害性动力与生态过程分析与预测1项目简介

主要开展重点城市典型重现期风暴潮估计、可能最大风暴潮计算、风暴潮+极端降雨复合型灾害风险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风暴潮灾害预测、基于大数据+神经网络风暴潮预报模型开发与应用、“海洋热浪+”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分析与评估。

 

项目三:过敏原重组蛋白的分子构建、表达纯化及性能研究

1项目简介

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宠物皮屑等。天然过敏原虽然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过敏症状,但存在质量不稳定、来源有限和潜在危险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重组过敏原的研究。重组过敏原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人工合成蛋白,它们具有天然过敏原的特征,但结构和性质上相对稳定,且来源可控,质量更稳定可靠。相比天然过敏原,重组过敏原有许多优点,包括制备过程可控,质量稳定可靠,经测试和评估后可能得到药物管制。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了10种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屋尘螨,粉尘螨,烟曲霉等。我们对重组过敏原进行了鉴定和分析,证明其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与天然过敏原相似。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重组过敏原可以有效地激发过敏患者的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的分子机制和临床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诊断方面,利用重组过敏原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过敏诊断试剂盒,大幅提高过敏原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有效地辅助医生进行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外,重组过敏原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重复性,有望成为过敏症状的新型治疗方法之一。为了争取最大的可能和范围保护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计划申请一系列相关专利。后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和开发重组过敏原的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生活作出更多的贡献。

 

项目四:一种具有抗宫颈癌作用的乳酸片球菌及应用

1项目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宫颈癌作用的乳酸片球菌,所述乳酸片球菌的名称为HAO2018,分类名称为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本发明乳酸片球菌可以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引起HeLa细胞的凋亡,抑制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蛋白的表达,抑制Hela细胞中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该菌株有很好的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可能,所述的乳酸片球菌用于制备抑制宫颈癌的发酵产物,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项目五: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的分子改造筛选、表达纯化及性能研究

1项目简介

胶原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结构蛋白,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支持和维持皮肤和软骨、促进伤口愈合等。由于老龄化和其他原因的影响,人体胶原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胶原蛋白材料,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胶原蛋白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结构生物学等方法对全长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筛选功能活性区域序列,通过酵母表达系统和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筛选得到的新型功能区域基因进行优化表达,构建能够高效表达新型重组胶原蛋白阳性菌株,之后通过镍柱、分子筛、离子交换柱等纯化手段,提取目的蛋白,检测其纯度,活性,内毒素等性能特征,最终能得到符合条件的新型胶原蛋白。

目前优化序列18个,能够高表达纯化出新型胶原蛋白优化序列6个,并进行了活性及功能鉴定。我们的研究表明,重组胶原蛋白不仅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能够增加细胞粘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实验,发现重组胶原蛋白能够显著提高细胞的粘附能力,由此增强细胞存活率和生长速度,可以应用于人工组织、生物医学、美容护理等领域。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医学和美容护理应用价值,极有可能作为创新敷料在医疗方面推广应用,也有可能作为化妆品原料应用在相关行业中。为了确保重组胶原蛋白研究成果的独特性和专利性,我们计划申请相关专利。后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拓展重组胶原蛋白的应用领域,为促进人类健康和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联系电话:15060521739

 

 

声明:综合整理各高校成果汇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