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政策解读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
年度报表

依申请
公开

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第一次会议第131042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王晓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的提案”提案收悉,经王新亭副市长的专题研究部署,并与市人社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营造氛围、出台政策,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方面

  当前,安阳市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生态环保双重压力,安阳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滞后于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当的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正如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安阳创新体制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放,创新氛围不浓,企业动力不足。安阳市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强势崛起,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及市直机关各部门深刻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的堵点,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实现区域高质量创新发展。2021年成立安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中共安阳市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成立安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通知》安文〔2021〕155号),市委书记袁家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高永为主任,全面负责全市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相继出台了《中共安阳市委 安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构建一流生态建设新时代区域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安发〔2021〕17号)、《中共安阳市委办公室 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和〈安阳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安办文〔2021〕17号)。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构建“六大体系”,通过22条举措,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形成要素集聚、效能提升、机制完善的一流创新生态。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3家,增速全省第二,技术合同交易额13.6亿元,同比增长91.5%,科技型中小企业565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中原学者1名。现有中原学者4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中原科技产业领军人才1名。

  (一) 根据您提出的“思想不够开放”的问题和建议,市科技局采取了四项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企业家培训。在今年五月份市科技局组织了“双千双进”安阳市制造业企业高层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分两批进行,采用名师讲授、企业考察、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科技型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或科研副总到浙江大学进行培训,充分了解科技创新前沿发展和产业合作问题,拓宽我市企业家的视野和发展思路。

  二是科技工作管理者培训。科技局对全体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再学习,深刻领会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本领。5月12日,科技局班子带领副科以上人员集体专题学习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原院长胡志坚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辅导报告,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三是新入科技系统人员培训。2月22—24日市科技局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安排11次课堂教学和多次经验交流分享,对市、县(市、区)新录用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授课内容涵盖高新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等相关内容,市、县(市、区)两级科创中心80余人参加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做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工作者。

  四是充分利用北京(安阳)离岸创新中心,为企业对接科技资源做好服务。努力将北京离岸中线打造为科技合作谈判中心、双向路演中心、专家培训中心、招才引智“飞地”中心、企业研发“飞地”中心。五月份启动了科技系统“以干代训”工作,分批进驻离岸中心培训,培训组织各类路演、科创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为企业开拓视野、对接京津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奠定基础。

  (二)根据您提出的“体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和建议。市科技局根据王新亭副市长的指示精神,提交市委常委会议题,专题研究科技相关工作。5月9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对科创委人员进行了调整,专题研究了《安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工作规则》《安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充分发挥科创委全市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作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的责任,突破原有科技工作体制,进一步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明确了科创委2023年工作要点,要以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北京离岸“双中心”、智慧岛、创新型企业金字塔梯次培育、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质量提升、工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创新大脑”平台建设为具体抓手,聚集我市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各项科技创新重要举措落到实处。同时我市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是安阳市政府设立的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不确定机构级别的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以市科创委决策、理事会组织执行、市科创院具体落实的工作体制+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突破科技体制的约束,创新开展科技工作。

  (三)根据提案提出的创新氛围不浓、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和建议。市科技局采取五项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召开季度重点工作推进会。市科技局在5月11日组织召开2023年第二季度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推进会会议。会议通报了2023年度以来科技特派员选派、高企、科企培育等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部署了省级孵化载体及研发平台申报工作,表彰了排名靠前的县(市、区),并再次明确全年各项工作目标。形成市、县(市、区)联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

  二是落实惠企业政策。多次与税务沟通,并分享我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进展,确保新加入科技型企业行列的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

  三是加大对科技企业的奖补。根据科技“金十条”,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孵化器等条件的企业进行奖补,目前已经核算奖资金(市财政高企奖补93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11万元,大学科技园50万,高新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孵化器50万等),正与财政局沟通下发资金手续,近期会奖补到位。

  四是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2022年引入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全市企业完成注册1420家,评级1235家,企业获得授信4亿元,放款3.01亿元。同时进一步修订我市的“科技贷”政策,5月15日,王新亭副市长专门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对我市的“科技贷”政策进行研究修订,“科技贷”政策的出台将会为我市科技型企业的注入“金融活水”,更好的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五是加大科技政策服务。开展“政策大宣讲、工作大调研、服务大提升”活动,加强省、市、县(区)科技力量三级协同,举办科技惠企政策解读培训班和“创新大讲堂”等宣讲活动,开展安阳市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对全市85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动开展了研发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关于放宽政策,引进多层次人才方面

  市人社局不断深化拓展“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坚持以产业聚人才、用人才促产业,坚持事业引人、环境留人,精心构筑“3+23”人才政策体系,推出“人才服务一卡通”“一岗一房”等系列留才用才务实举措,用真金白银、精诚服务、一流环境延揽急需紧缺人才、青年储备人才、其他特殊人才,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人才“引育用服”统筹兼顾的新路子。

  (一)根据您提出的人才相关问题和建议,人社局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扩面升级。政策实施以来,为了更好推动各类企业引才意愿,市人社局将《重点企业名录》动态调整权限下放至县区,将入库企业标准从四上、规上、四大千亿级企业放宽至正常经营、有引才愿望的各级各类企业。同时将急需紧缺人才认定范围,由本科学历放宽至我市“三本四专”毕业的大专学历。截至目前,全市可以享受“洹泉涌流”政策人才已经涵盖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

  二是放宽县级人才认定标准。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全市推行“一岗一房”人才政策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就县级人才享受其他优惠政策作出规定。

  三是实行“企业家一支笔”制度。凡我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等引进、培育的各类人才,只要企业法人认定为企业作出过较大贡献的,破除学历、职称、年龄等限制,一经企业家签字同意,都可认定为其他特殊人才,享受“洹泉涌流”相关政策。

  四是职称评审的倾斜政策。针对民营企业引进的人才,符合我市“洹泉涌流”政策的,在职称初定、申报年限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享受比国有企事业单位更宽松的申报条件,无职称人员符合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的可一步到位申报中级、副高级工程师。

  (二)根据您提出的人才相关问题和建议,科技局采取了五项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发挥编制作用,探索“政企双聘 企业使用”引才新模式。市科技局依托市科技创新研究院核定600名人才专项编制,采用“政企双聘 政聘企用”方式,引进符合要求的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定向派驻到我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创新创业,服务期三年。服务期满后,根据本人意愿选择在企业留任或到科创院工作,也可遴选到其他有空余编制的事业单位。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聚集人才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实施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市科技局首创工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从市域有关高等院校中选派博士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工作,突出每名选派博士的特长与企业需求的结合。

  三是开展“千名博士进千企”,“千家企业进院校”活动。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从本市及北京、天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中遴选1000名博士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个人和团队,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科技服务工作,组织1000人次企业家进高校开展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四是开放式集聚高层次人才。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政策。

  五是加强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的遴选和培育。深入实施市级重大人才培养项目,在市科技计划体系中设立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建立相互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我市现有高层次人才两院院士1人,中原学者4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1人。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吸收借鉴委员的宝贵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体制的束缚、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助企业稳定增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培训。通过定期宣讲培训活动,使企业了解掌握研发费用归集、创新型企业申报、技术合同认定、研发活动统计等方面的科技惠企政策措施、申报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2.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加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建设布局,引导各类孵化载体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效率。建立中试基地培育后备库,争创康复产业省级中试基地;培育新体制、新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对科技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分析,提供“一站式”科技信息服务,打造“创新大脑”综合服务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活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社会氛围。

  3.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发挥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推荐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全省前列的企业争创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推荐创新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企业争创河南省“瞪羚”企业。以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独角兽”(培育)企业。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0家。

  4.用好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进一步扩大我市企业入指数量,第二季度、第四季度分两次集中推动新认定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及时入驻指数平台,纳入管理体系、接受相关服务。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指数平台作为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股权、债权融资桥梁作用,提高银行放款效率,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5.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市县(市、区)联动,指导企业组织人员建立研发平台,投入研发资金,开展研发项目,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帮助企业为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6.继续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员。2023年从市域有关高等院校中再选派5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到重点工业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为企业纾难解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7.积极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河南省“瞪羚”企业、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按照河南省相关政策,给予研发费用资金补贴。同时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探索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直通车”改革,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进一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

  8.运营好北京(安阳)离岸创新中心和启迪(安阳)科创中心。对接京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举办走进系列活动,建立供需双方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服务体系,高效推动技术交易、产学研对接、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和产业化桥梁。

  9.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资本化、市场化建设。加快安阳市科技创新研究院实体化、资本化、市场化建设,畅通资金拨付渠道,规范资金拨付流程。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与省科学院进行对接,建立省市联动机制,争取挂牌成立省科学院安阳分院,纳入省科学院发展体系。

  10.解放思想,开创各领域人才赋能古都安阳高质量发展。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论断,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树牢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会同市委组织部,持续深化“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对标先进地市,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体系,奋力开创各领域人才赋能古都安阳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202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