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技术转移

第二十五期技术成果汇编(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2-01-24 11:37:49 信息来源: 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 字体大小:

201号技术成果

 

成果名称:新型多功能水凝胶伤口敷料

项目编号:A-6-022154-0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及健康

研究背景:皮肤损伤是人体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常常会危害人体健康,例如引发细菌感染、组织脱水,甚至更为严重的二次创伤等。因此,设计可以加快伤口封闭、促进伤口愈合的新型伤口敷料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水凝胶医用敷料是近年来颇受青睐的一种新型创伤敷料,但目前常见的水凝胶敷料仍然存在缺乏固有抗菌性能从而引发伤口感染、机械性能较弱为病患带来不适感、粘合性能较弱无法贴合皮肤等一系列问题,在治疗效果和使用体验方面都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成果详情:课题组合成的季胺化壳聚糖(QCS)与芳香醛基功能化的三嵌段共聚物(PF127-CHO)进行动态化学键交联,研制出同时具有快速自愈合、良好机械性能、高粘合力、抗菌性能的可注射水凝胶敷料。该水凝胶的原位成胶和组织粘合性能可以快速封闭任意形状的伤口,并与伤口轮廓粘合,为其提供物理屏障并模拟皮肤的湿润环境,其止血性能和抗菌性能可以让伤口快速止血并防止伤口感染。基于动态席夫碱键和共聚物的胶术交联两种作用,水凝胶敷料被赋予与人体皮肤相似的模量,展示出易延展、易压缩的机械性能,极大降低传统敷料捆绑伤口带来的不适感。负载活性药物姜黄素后的凝胶表现出抗氧化性与凝胶本身多种性能结合从而促进全皮层缺损伤口快速愈合。因此,该水凝胶作为生物活性敷料在伤口愈合应用中具有巨大潜力。

 

202号技术成果

 

成果名称:c-Myc诱导的肝细胞肝癌发生机制

项目编号:A-6-022153-0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及健康

成果详情:肝细胞癌是一种致死性肝癌,对于该癌症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c-Myc是肝癌发生的一个关键癌基因,但其在肝脏中致癌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2(mTORC2)通过调控多种激酶,尤其是蛋白激酶B(AKT),与肿瘤发生紧密相关。在肝脏中蛋白激酶B(AKT)具有AKT1和AKT2两种亚型表达。并且AKT2是活化的磷酸肌醇-3-激酶(PI3K)和PTEN缺失后诱导肝细胞癌发生的下游主要靶点,而且AKT1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确切作用仍然未知。AKT1和AKT2在c-Myc诱导的肝细胞肝癌发生中的作用还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团队创新性地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2(mTORC2)在c-Myc驱动的小鼠肝细胞癌中被激活,导致Akt1磷酸化激活,而对Akt2没有显著作用。mTORC2-Akt1信号在c-Myc促进肝癌发生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研究证明了对肝脏内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2(mTORC2)主要构成分子Rictor敲除后,抑制了小鼠体内c-Myc诱导的肝细胞癌形成。另外Akt1的缺失,而不是Akt2,可完全阻止小鼠c-Myc诱导的肝细胞癌形成。在c-Myc 诱导的肝癌细胞系中沉默Rictor或Akt1可以抑制磷酸化的叉头框蛋白1(Foxo1)表达,并在体外强烈抑制细胞生长。在人类肝细胞癌样本中,c-MYC的激活与磷酸化AKT1的表达密切相关。RICTOR和AKT1高表达,与肝癌患者生存期差有关。在c-Myc诱导的小鼠HCC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1(mTORC1)抑制剂雷帕霉素在阻止c-Myc驱动的肝癌进展方面效果有限,但使用mTORC1和mTORC2的双重抑制剂MLN0128后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有效促进肿瘤的消退。本研究表明mTORC2/Akt1信号在c-Myc诱导的肝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Akt1和AKT2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同时靶向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1(mTORC1)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2(mTORC2)可能更有效治疗c-Myc扩增或过表达的肝癌患者。

 

203号技术成果

成果名称:中空聚多巴胺纳米载体

项目编号:A-6-022144-0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及健康

研究背景:

成果详情:如何改善肿瘤的缺氧环境,提高耗氧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光动力、声动力等)的治疗效果,是肿瘤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声动力疗法(SDT)是利用超声波对生物组织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尤其是聚焦超声能无创伤的将声能聚焦于深部组织,并激活声敏剂产生抗肿瘤效应。但由于肿瘤乏氧微环境的限制,SDT的治疗效果往往受到很大的影响。开发了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的铂颗粒嵌入的中空聚多巴胺纳米载体,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和声敏剂二氢卟吩(Ce6)并修饰线粒体靶向配体后,用于肿瘤的化疗和声动力联合治疗。

 

204号技术成果

 

成果名称:高热效、可降解磁性纳米粒子肿瘤热疗系统

项目编号:A-6-022140-0

技术领域:生物医药及健康

成果详情:磁(感应)热疗是利用磁性纳米粒子在交变磁场下产热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在肿瘤热疗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磁性纳米粒子的产热效率和能否降解是磁(感应)热疗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目前高磁热效率的磁性纳米粒子粒径较大,在体内可能会长期积累造成安全隐患,而容易体内降解的磁性纳米粒子粒径太小,产热效率很低,所用磁热疗设备体积大、价格高、使用功率常超过安全范围。他们首先设计了动物磁热疗专门设备,采用利兹线圈水冷不仅比传统铜管水冷的载流面积更大,且能够更好地控制线圈表面温度,而且设备体积小、价格低、使用功率在人体安全范围。接着在氧化铁磁性纳米粒子中掺杂钴增加其磁晶各向异性常数,从而增大其在小粒径时的产热效率,同时又能保持其体内降解性。再用磁热理论模拟钴铁氧体纳米粒子的产热效率与材料性质的关系,发现采用立方体纳米粒子比球体粒子更接近于实验结果且发热效率最高,解决了目前该领域理论预测效果与实验不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钴铁氧体纳米粒子最佳产热条件,并据此制备了一种兼具高磁热效和可体内降解的立方体钴铁氧体纳米粒子(CFNPs),q其粒径在10-13nm之间,表面修饰小于1nm的咖啡酸层以提高其水溶性。实验发现11.8nm粒径的CFNPs有最高的磁热效(ILP值12.11 nHm2/kg),其结果远高于报道的同类型磁性纳米粒子。在幅值33kA/m、频率115kHz(符合人体安全条件H·f<5×109A/(m·s))的磁场下对裸鼠肿瘤进行了磁热疗,发现在安全磁场下CFNPs可将肿瘤区域温度升高至46°C左右,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该粒子能以进入血液等方式缓慢离开肿瘤区域。一旦进入血液,64%的纳米粒子可在14天内排出体外,其降解性能接近于核磁造影剂Feridex,已经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205号技术成果

 

成果名称:高温有机薄膜电容介质材料

项目编号:A-1-022139-0

技术领域:新型材料

研究背景:有机薄膜电容因其超快的充放电速度、极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电压、低损耗等特点,成为重要的功率型储能器件,在智能配网储能、直流输电、新能源汽车交直流变换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功率型电力电子设备运行负荷的不断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发展趋势,薄膜电容的运行温度将不断升高。开发高储能密度、高储能效率、高运行温度的有机薄膜电容对于进一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围绕上述需求,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尽管在性能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不过受制于成本、加工性和稳定可靠性等因素,开发的高性能薄膜电容材料往往难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成果详情:课题组从最常见的易加工、低成本的电介质材料环氧树脂出发,通过研究环氧树脂分子结构特征、宏观电场下极化机制及高温储能性能三者的影响作用机制,创新设计了非对称聚醚胺-脂环胺分子链结构,并基于目前工业应用最广泛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合成了耐高温柔性环氧薄膜。该薄膜不仅成本低廉、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异,同时具备优异的储能性能。环氧薄膜在工作场强550 MV/m、储能效率90%下的储能密度达到了9.12 J/cm3,是目前已知纯聚合物薄膜在相同电场和储能效率下的储能密度最大值。经过充放电循环测试,证明该材料不仅能够在120℃下长期稳定运行,还具备优异的击穿自愈性能,确保其在工业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到我们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371-67579136

(联系时,请备注说明项目编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