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政策解读

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
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
年度报表

依申请
公开

安阳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对政协十三届安阳市委员会四次 会议第281号提案的答复

民革安阳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政协十三届安阳市委员会四次会议第281号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力度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中对中小企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也指出了我市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弱势和不足,并就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政策宣传及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提出了客观、具体的建议,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市科技局向贵单位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现将今年以来我们关于科技创新情况的调研和下一步工作谋划进行汇报。

当前,我市正面临经济转型和生态环保双重压力,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强势崛起,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依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滞后于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当的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创新平台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缺乏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平台和以高校院所为支撑的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0年底,安阳仅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成果转移转化落地难,缺乏有效的平台对接。现有创新载体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薄弱,在引进域外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缺乏一家综合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来对接、促成和跟踪项目的洽谈、引进和实施。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程度较低,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环节。新引进项目多以生产基地为主,不具备长期技术供给能力。缺少对新技术新业态的研究与布局。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安阳具有研发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较低,2020年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仅为12%,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不足8%。

除客观原因之外,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原因:一是对传统发展路径依赖性强,经济发展方式亟需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资源投入不足,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2020年6.14亿,占比1.42%)长期处于低位;尤其是县区财政不仅对自己辖区的创新项目不能进行支持,连对省市科技资金的配套奖励都不能保障。一些企业习惯于外延扩张,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上。三是思想认知不足,未在全市上下形成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的大工程的统一思想;四是全社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安阳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投入与产出、数量与质量、老产业与新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要重点突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

一、建设创新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服务载体

(一)新体制、高标准建设安阳科创研究院。

设立“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的新型科创平台—安阳科创研究院。建立多元化股权收益激励机制及成果导向绩效评价机制,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区域科创高地。

依托科创研究院成立京津离岸创新中心,探索“研发在京津、制造在安阳”“孵化在京津、壮大在安阳”“总部在京津、实业在安阳”等跨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京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才资源服务我市产业发展。

建设科技大市场,实现“交易、交流、共享、服务”四大功能,提升科技资源聚集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效率。

聚集高层次专家常设产业发展“高端智库”,保障项目谋划质量和专业性。邀请顶级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创新安阳”高端论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论坛品牌,拓展我市发展新动能。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

围绕具有爆发式增长潜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康复产业为试点,建立一批新赛道培育中心。构建“一批头部企业、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支产业基金、一个特色园区、一个业界共治委员会”的“五个一”培育组织方式。

搭建安阳市科技创新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虚拟全景仿真、地图定位、大数据分析等先进互联网技术,研究开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安阳创新大脑);建设和完善政策法规、科技金融、科技文献等业务系统,开展科技政务、资源共享、产业对接、技术转移、培育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服务,实现科技资源、科技数据、科技服务和科技管理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发布我市创新资源、城市机会清单,服务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资源聚集。实施安阳场景创新计划,建设具有安阳特色的地标性场景。连续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二、多渠道培育创新人才,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洹泉涌流”人才计划升级版,进一步扩宽人才支持范围,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新模式,柔性引进京津地区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产业转型提供支撑。

在科技管理领域探索实施聘任制,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人才服务我市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到相关产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高校院所“卧底”,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从高校院所中选派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提供产业发展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示范推广、技术指导培训等服务。

三、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创新性企业群体

(一)实施科技精准招商

围绕发展新兴产业,链接京津地区的孵化载体和高校院所,引入一批硬科技青苗企业。建立面向全国的“移青苗”载体及企业信息库和跟踪机制,推动“移青苗”由机遇型招商向战略型招商转变。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以上,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以上。

(二)加强企业服务工作。

印发《安阳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继续开展帮扶基层工作的通知》,建立分片联系县(市、区)和科技帮扶企业工作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着力点,成立8个帮扶小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一对一”服务,帮助企业做好研究开发费用归集和高企申报工作,以优质科技创新服务推动我市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

(三)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计划。

分行业培育遴选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推荐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组织企业家到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中小企业领军人才高端培训,提升企业家战略管理能力。推行“一对一”管家式服务,重点监测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跟踪辅导“专精特新”上市后备企业。争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278万元,统筹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和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服务,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已认定44家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0家成长为国家“小巨人”企业,国家第一批“小巨人”企业翔宇医疗上市。

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一)举办创新创业活动

每年举办全国性专业创赛-康复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办成全国康复产业最具影响力和创新性的科创专业赛,促进我市成为全国康复产业创新源。

(二)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增加科技项目管理的主动性,围绕我市主导和重点产业,面向全国开展“揭榜挂帅”、“定题立项”等项目征集工作。如:“固定源排放烟气中总颗粒物治理技术研究”,该项目三年内完成工业企业固定源烟气排放的精准管控。今年该项目理论研究基本完成,挑选3-5家企业做项目实施。

实施全社会研发费用占比(R&D)提升计划,通过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后补助力度、加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研发费用快速增长,从而带动R&D年均增速达到21%,5年全社会研发费用达到300亿元。

(三)培育建设一批研发平台。

加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截止目前我市拥有工程技术中心263家,其中省级47家;重点实验室8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

(四)搭建创新载体。

积极谋划,整合全市科技资源,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载体。成功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实现零突破;已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6家,创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其中省级3家),培育科技孵化器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

五、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出台科技金融服务政策。

印发了《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文件,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和引导作用,通过设立3000万元的科技金融代偿资金池,按比例补偿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损失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撬动金融资本5至10亿元投入科技创新。

(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安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合作组织确定办法》,确定2021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企业白名单34家和工商银行安阳分行、广发银行安阳分行、中原再担保集团安阳融资担保公司等3家合作组织。

(三)开展金融服务对接会。

组织开展科技金融合作组织和科技企业“面对面”对接会,我市企业和合作组织就合作需求和政策服务进行了无缝对接,共有6家企业与合作组织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让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为我所用,促进先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组织企业与院校的合作。走访企业300余家,收集技术需求项目200多项,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各种技术服务达50余次,促成我市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达成技术合作30余项。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组织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多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线上、线下对接活动,参加河南省科学院科研专家安阳行、2020中科院驻豫六所成果发布会、2020年浦江创新论坛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合作洽谈对接活动30余场次,参加企业300余家,累计促成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多项,先后与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大产学研的对接。利用安阳科技信息网及时发布科技成果展示,企业的技术需求,供双方及时对接。现已发布科技成果汇编22期191个科技成果,发布技术需求200余个。

希望您继续监督、指导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产学研工作真正成为提高我市企业创新能力、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

 

 

20211014